养养精气神(薄欲养精的涵义)
一、如何养好精气神
一个人想要养好精气神,就应该把作息调整好,不能总是熬夜,熬夜特别伤害身体,如果要是身体的元气受影响的话,身体就亏空了。身体就不会很好。所以一定要注意休息好。不过也不能过度的休息。如果总是睡觉的话,就会精神萎靡,怎么睡也睡不够。所以就应该合理的休息。早睡早起是最好的,这样也是最长养精气神的。
每个人还应该多参加体育运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一个好的身体。生命在于运动,要是不运动的话。身体就会有很多的毛病。就像是肠道,就需要人多动动才能蠕动。现代的人总是会有便秘的困扰。所以就应该多动动。
饮食也要注意,不要总是去吃一些比较油腻的食物。保持饮食的清淡是最好的。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肠胃负担小一点。可以让自己肠道保持轻松。一个人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肠道,里面有很多的菌落。是关系着人的身体免疫力的。所以要是肠道出现问题,真的有可能就会变得特别不健康。就像是过敏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过敏就是身体免疫力发出的信号。健康的人是很少过敏的。
我们想要有精气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天天坚持早起,去外面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可以让我们一整天的心情都特别的愉悦。一天之际在于晨,每天早上起来接受天地的精华是特别重要的。这样才能每天元气满满。多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也要适度,不能让自己过于劳累。过于劳累也是没有精力去干别的事情。所以适度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我们才能一直健康,充满元气。每一天都能量满满的迎接新生活。
二、怎样养精气神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压力,既要认真赚钱,又要身体健康,两者需要平衡恰当。很多男性因为压力大,长期的失眠或者饮食不当,导致精气神越来越差,给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很多原因会导致男性精气神不足,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改善,否则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
精气神不足应该如何调理和改善?
1、精气神不足需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感觉有困意时马上入睡,切不可日夜颠倒,长时间熬夜,这样很容易导致精气神不足。在夜间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人体肝脏气血流动最旺盛的时候,保证充足睡眠能够储存精气。如果没有及时睡觉会导致阴阳失调,肝火旺盛,体质虚弱,精气神不足。
2、多进行温和的体育运动,打太极,体操,健美,瑜伽等都是比较舒缓的运动方式,能够改善精气神不足症状。如果通过强烈或者激烈的运动,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导致气血亏损,大量汗液流失之后心情也受到影响。因此天气炎热时可以多进行修身养性的舒缓运动。
3、避免吃太“浊”的食物,要吃清爽的食物,太“浊”的食物容易增加身体重量,使得精神昏沉。烹饪方式也尽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热量高,要少吃。医生认为,现代人饮食太乱,没有顺着自然时序调整,大热天吃烤肉,无异加速心火。
4、少吃冰凉食物能够改善精气神不足,冰品是盛夏最受欢迎的食物,吃多了却容易导致冷热失调。当外在环境温度高时,我们以为冰凉食物可以降温,却忽略了体内温度更高(有时高达37摄氏度),人体适应力和温度调节力没那么强,突然喝下冰水往体内浇,五脏六腑可受不了,易导致心神涣散,郁闷不乐。要消暑又镇定神经,不妨喝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不过,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开水,食用银耳、莲子或百合等袪热补气。
三、中医养生:精、气、神到底有什么用如何养好精气神
我们每天在谈养生,谈健康,那么什么才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四层面的答案,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又有人加上了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等。按照中国传统说法,人身健康不外乎身、心、灵三层面,这三层面基本上对应人身精、气、神三大要素。精气神究竟是什么?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精气神」的概念,先秦著作《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涉及。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就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黄帝内经》没有将“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说,但是“精气”和“精神”的概念随处可见。那么怎样才能养好精气神?精、气、神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什么叫精?
笼统地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肾精、血、津液等。我们一般称精为“真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体。“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是从父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是秉承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
一个是后天的,也就是人出生以后吃的食物、喝的水,叫水谷精微,这是一种营养物质。肾精充足时可以从人体的皮肤、骨骼等脏器综合体现出来的。比如老人走路步伐有力、比如身上皮肤光滑、红润、这就是肾精充足的体现。《黄帝内经》上讲:“人始生,先成精”。肾精是生命的本源,“肾者,主水(血),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人体“精”的多寡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修炼或调养。
什么叫气
气实际是介于精(有形)和神(无形)之间的一种状态,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肾气足的人,说话有力,思维敏捷,能胜任社会工作和家庭劳务。
肾气不足的人往往表现为精神不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晚上容易失眠、多梦。人之气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如精气,神气;一类是后天的,如营(荣)卫宗气。后天之气,由人的饮食生成。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什么叫神
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广义上,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的表现都叫神,它统领人的精神、意志、直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我们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从心出发的,心包含了脑。我们常说“养生先养心”,心安则神安。
精气神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精是生命产生的本源,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可以说“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如何养足精气神?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养精重在养肾,因肾是藏精的脏器,先天的根本。养气重在养脾胃,因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气血生化的泉源。养神重在养心脑,因心是藏神的脏器,脑为元神之府。心态平和,心胸开阔,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更多的健康养生知识,欢迎关注筱青。
四、如何调养精气神
首先是饮食要有规律,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不宜偏食。《灵枢·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援食不足,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保障人体器官的能量供应,久之可致早衰。反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也是损害人体健康,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食过多,超过了消化器官的承受能力,就会损伤脾胃,不能正常地腐熟运化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现代临床证实,饮食过饱,暴饮暴食,不仅影响消化器官的功能,还可使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突发心脑血管病。长期的不节制地饮食,尤其是中年以后不注意这一点,过剩的脂肪沉积形成。
肥胖症、脂肪肝。血液流速减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脑血管硬化,可使人提前衰老。所以有“饭吃七分饱,不用医生找”之说。
偏食也是致病之因,衰老之由。中医特别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杂粮,兼收并蓄,才能摄取多种营养物质,使人体的营养趋于平衡,也就是“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如果偏嗜,就会造成很多疾病。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多食减,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技;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灵枢·五味》也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
事实证明,食盐过多,大量的钠离子进入血液,细胞中的水就脱离细胞使其稀释,作为防护手段而增加血容量;随着摄入大量的水,使血液体积——血容量持续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心脏加大压力驱动大量血液,血管壁则由于扩张逐渐失去柔性,从而增加了血流阻力,血压升高。
体内盐分过多还能抑制碘活动,碘失去活力就会破坏胺质,降低激素分泌,使皮肤变黑,或出现褐斑或雀斑,或皮肤干燥。所以每日进盐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高血压病人若每日摄盐量限制在0.5克以下,血压会逐渐下降。饮食五味为人体所必需,且又不能多食,所以《素同·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怎样才算合理的饮食呢?《老老恒言》说得好:“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但使瓜不空虚,则冲和之气沦读肌髓。……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如果做到这一点,饮食就恰到好处了。
其次是少饮酒。酒为五谷之津液,米曲之华英,能避风寒、宣血脉、消邪气、引药势。适量饮酒,可促进消化,补充人体热能和营养,预防心血管病,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有催眠作用。若醉饮过度,盆倾斗量,整日以酒为浆,则会毒气攻心,穿肠腐胁,神错志谬,目不识入。
长期过量饮烈性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脂肪肝和肝硬变,暴饮烈性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所以酒当少饮为佳。《本草纲目》指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