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类毒素属于什么免疫(简述白喉毒素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一、简述白喉毒素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是白喉的病原菌,因患者咽喉部粘膜具有灰白色假膜而名。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以飞沫和玩具等为媒介传染,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本菌不侵人血液,在粘膜局部定植并产生白喉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侵入血液形成毒血症,致全身中毒症状。白喉毒素具有强烈细胞毒作用,可使局部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炎症、渗出和坏死反应,渗出的纤维素和局部细菌、炎症细胞、坏死粘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假膜,不易拭去。若假膜延伸并脱落于气管,可致患者于疾病早期窒息死亡。
白喉毒素是一种酶原,经酶蛋白降解后,分成A、B两个多肽片段,B肽链无酶活性,有1个受体结合区和1个转位区,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显示其选择性亲和力;A肽链有酶活性,但不能单独侵入细胞;通常A肽链由B肽链携带,附着于细胞膜受体并转运入胞质内。A肽链使细胞内延伸因子Ⅱ(EF-2)失活,易感细胞蛋白质合成障碍。常见的易感细胞有心肌、外周神经、肝、肾、肾上腺等组织,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免疫机理:人类对白喉毒素有一定耐受性,足量白喉毒素可激发机体产生充分的免疫应答,故病后可获得以体液免疫为主的牢固免疫力。
二、白喉抗毒素是谁发现的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是德国微生物学家贝灵(1854~1917年),他的主要成果是发明白喉抗毒素。
贝灵1878年毕业于柏林威廉皇家学院医科,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军医,于1889年到郭霍传染病研究所工作。郭霍让贝灵研究的课题是探索治疗白喉的药物。
贝灵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把培养出的具有致病力的白喉菌液注射到小白鼠体内,使之发生白喉,然后注射碘剂。结果,大部分白鼠被碘剂毒死,小部分死于白喉。只有少数逃过了这两道关口而幸存下来。后来,他又给幸存的白鼠注射新鲜的白喉菌液,它们照常饮食,跑跳,而且没有白喉症状。
几天后,他再给这些幸存的白鼠注射大量的白喉菌液,它们依然如前,贝灵对此十分惊奇!他想,小白鼠在白喉病愈后,它的体内必定产生了某种能抵抗白喉的物质。于是,他从那些白喉病愈后的小白鼠身上抽出一些血液,将其血清混和到新鲜且有传染性的白喉菌液里,然后注射到一组未患过白喉病的小白鼠体内;同时,他把不加免疫血清的同等剂量白喉菌液注射于另外一组未患过白喉的小白鼠体内作比较。结果,后者感染白喉死亡,而前者却安然无恙。因而证明白喉病愈后,血清中的确存在着抗白喉的物质。
由于小白鼠太小,所产生的免疫血清太少,贝灵改用羊的免疫血清,经多次动物试验,证明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同样具有治疗白喉的功效。1891年12月24日,贝灵首次将他的新发明应用到临床,被医治的对象是一个白喉病危的小孩,他经注射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后得救,从而证实人类获得了征服白喉的有力武器。
1895年,贝灵到马尔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于临床上对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贝灵后来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后又改用马免疫血清。
鉴于贝灵发明白喉抗毒素的杰出成就,使得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儿童从白喉的威胁中走了出来,因此他在1901年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医学奖金。
三、白喉病毒是细胞毒素
细胞毒素是指凡能使多种细胞产生细胞变性和溶解的毒素,是1种碱性蛋白。从这个角度看,病毒不属于细胞毒素,由于病毒要末是1个包着蛋白质外壳的遗传链,或干脆就是个巨大的份子。所以白喉病毒不是细胞毒素。
四、关于白喉类毒素
1;白喉类毒素
【别名】白喉类毒素;吸精白类,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
【适应症】主要用于7岁以上的儿童。
【用量用法】注射前先作白喉感受性(锡克)试验。阳性反应表明没有感染过白喉,体内无白喉抗体,需要进行注射;阴性反应则不必注射。用前充分摇匀,注射在三角肌处皮下(不可过浅),剂量为每次0.5ml,第1年注射2次,间隔4~8周,第2年注射1次0.5ml,以后每隔3~5年注射1次,以加强和巩固免疫力。
【注意事项】
1.发热,急性传染病,肝、心、肾病,活动性肺结核,血液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乙型脑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后遗症及对某些食物、药物过敏者禁用。
2.本品需防冻,冻后有凝块者不能用。
3.皮内接种过结核活菌苗的婴儿.
4周内不得在同一胳臂上接种本制品,以免引起寒性脓肿。
【注】保存于25℃暗处(最好是2~10℃,不得冰冻),有效期3年。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我国广泛推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现仅在未进行免疫接种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发。
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临床特征为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假膜范围大时,颌下淋巴结及颈部软组织肿胀致颈部呈牛颈状;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隔离;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治疗有特效;抗菌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可阻止毒素的产生。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而儿童易感性最高。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多见于温带地区,目前,不少先进国家及地区已基本控制了本病的发生,中国尚有散发病例。对易感者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是控制白喉的根本措施;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患者、集体儿童机构内的接触者留观7天并作咽拭子培养等,可避免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