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企业

太乙穴,太乙宫景区

时间:2024-08-20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药企业浏览:176评论:0

首先,欢迎进入本网站,今日给分享太乙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太乙宫景区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太乙是什么
  2. 太一简介
  3. 太乙穴为什么治神志疾病
  4. 太乙的介绍

一、太乙是什么

【地理】终南山主峰名,是终南山的代称。

太乙穴,又作太一,出《针灸甲乙经》。原意为元始、最初。古称太乙神居于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近天枢(对北斗第一星为名)穴,故名。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疾病〗胃病,心烦,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治胃痛。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太乙穴,太乙宫景区

〖运行规律〗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太乙式与遁甲式不同,遁甲式为后天方位数,乾卦为六宫,巽卦为四宫,太乙将宫位逆时针转45度,以乾宫为一、离宫为二、艮宫为三、震宫为四、五为中宫、兑宫为六、坤宫为七、坎宫为八、巽宫为九。具体如图所示;

二、太一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太极”“太乙”·太一 5经穴别名·太一 5.1太一的别名 5.2出处 5.3穴名解 5.4所属部位 5.5太乙穴的定位 5.6取法 5.7穴位解剖 5.7.1层次解剖 5.7.2穴区神经、血管 5.8太乙穴的功效与作用 5.9主治病症 5.10刺灸法 5.10.1刺法 5.10.2灸法 5.11配伍 5.12文献摘要 6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太一 1拼音

tài yī

integration of double tail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太一:1.“太极”“太乙”;2.太乙穴。[1]

太一即“太极”“太乙”。原指天地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是古人对宇宙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的朴素认识。在天象上用于指紫微垣,或为北斗星头杓所指的方位。后引伸指人体先天之气。[1]

国莫兰特氏 E23富耶氏 E23德国 M23英国 S23美国 St23

太乙为经穴名(Tàiyǐ ST23)[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2]。属足阳明胃经[1]。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1]。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太一(《备急千金要方》),泰一[3],泰乙[3]。

《针灸甲乙经》:太乙,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1]。

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3]。

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而主治神志病,故名太乙[3]。

太乙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诸意,故名之为“太乙”。乙指一言,宇宙万物赖一以生,吾人赖脾胃而生,因名太乙。[3]

标准定位: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太乙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1]。

太乙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2]。

太乙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1]。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点处,旁开中线2寸处取穴,横平内侧的商曲、下脘[7]。

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太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著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大网膜和小肠。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8]。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2]。

太乙有涤痰开窍,镇惊安神的作用。

古“太”与“大”通,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当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3]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6]。

太乙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烦心、癫狂、脚气、遗尿等[1]。

现代多用太乙治疗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肠疝等[1]。

太乙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2]。

太乙穴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癫狂[7]。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腹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癫痫,精神病;

直刺0.8~1.2寸[2][7],局部有酸胀沉重感[7]。

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乙配足三里、脾俞,治消化不良[7]。

太乙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太乙配滑肉门,有清心化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癫狂,吐舌。

《针灸甲乙经》: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心烦吐舌。

《针灸大成》: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三、太乙穴为什么治神志疾病

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2.水肿。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刺激该穴起到引导释放体内风湿邪气的作用,中医认为神志疾病的病因是风邪入脑湿邪阻滞,刺激该穴起到引导释放体内风湿邪气的作用,风邪湿邪祛除,神志自然恢复

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2.水肿。

四、太乙的介绍

太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指神或古帝王商汤。地理中有太乙山,人体穴位有太乙穴,术数有太乙神数。太乙——超动态统一(太:过于。乙:全息。乙是动态的一,一是静态的乙)太乙,上古远祖的宇宙观:始宇宙+现宇宙+未宇宙的可持续统一的母规律。“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保证能量变之前至变之后仍守恒的模式基础。太乙,先贤文明的智慧发端。《奇门五总龟》:“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唐太宗特命王希明编撰《太乙金镜式》。

Oh good,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太乙穴和太乙宫景区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