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树图片(白蜡的作用与用途有哪些)
一、白蜡的作用与用途有哪些
白蜡的作用与用途如下:
1、材质优良,可作家具及细木工用材。
2、枝可编筐。
3、枝、叶放养白蜡虫,制取白蜡,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
4、在园林应用中可孤植、丛植、行植,宜作行道树、庭院树、公园树等。
白蜡习性
白蜡树属于喜光树种,对霜冻较敏感。白蜡树喜深厚较肥沃湿润的土壤,常见于平原或河谷地带,较耐轻盐碱性土。白蜡树也见于海拔800-1600米山地杂木林中。
白蜡树产于南北各省区。白蜡树多为栽培,也见于海拔800-1600米山地杂木林中。白蜡树越南、朝鲜也有分布。
白蜡树最迟于18世纪末期已引入印度、日本以及欧洲和美国。白蜡树模式标本采自原产我国引种于印度的植株。
二、白蜡是以什么为原料制成的
白蜡因仅产于我国,所以外国人称之为“中国蜡”。我国的白蜡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出口。由于白蜡是工业不可缸少的重要原料,世界各国把白蜡视为珍品,峨眉米心蜡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和优良的品质——纯净洁白、熔点高、凝结力强、硬度大、光亮好、无异味、理化性质稳定,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军工、电子、食品、医药等制造行业。在亚、欧、美和非洲的市场上十分紧俏,被各国誉为“蜡虫之王”。
据重庆海关记载:1891-1935年,我国每年出口的白蜡达350-850吨,价值白银100余万两。解放后白蜡因用途扩大和产量有限,国家把白蜡列为二类商品,实行计划管理、统购统销、计划调拨和限制出口。建国50年来,四川出口白蜡最高记录是1957年的242.5吨,最低是1983年仅0.25吨。1985年前每出口1吨白蜡可换回钢材9.3吨或化肥34.5吨、小麦15吨、食糖9吨。可以说,白蜡出口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作出了显著贡献的。
由于白蜡为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无毒、副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外国人的极大关注,日本耗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同中国林科院合作在云南昆明和四川省峨眉进行蜡虫、白蜡生产科研,并在北京办厂研制新产品达5年之久。近年,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也在互联网上长时间求购中国蜡。国内多家外贸出口单位要求大批量出口并作国外总代理,但因产量有限等诸多原因不敢签约。我市白蜡研究所于去年精加工1吨白蜡出口,备受外商赞赏。
白蜡是仪陇县农村副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人民称它是农家致富的白色“三宝”(棉花、蚕茧、白蜡)之一。
仪陇生产白蜡始于明未,其生产发展情况,到晚清、民国时期才有简略记载。1871年(同治十年)《仪陇县志》云:“蜡树枝叶状类冬青,四时不调,五月开花,邑人买虫于市,遍挂树,虫酿为蜡”;1929年(民国十八年)《仪陇县志》云:“蜡虫,邑人有购云南大山虫种栓树,酿成白蜡,获利甚厚,以土门为最”;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仪陇县志》云:“尤以白蜡为本县土特产品,每公斤虫产蜡五市斤,总产八百二十五万担”。当时,全系农民自带钱物(棉纱、白布)去云南昭通地区和省内广安县花桥区、蓬安县周口等地买回虫种,用以挂树产蜡。
解放后,中共仪陇县委、仪陇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白蜡升产,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集中成片发展的方针,作出规划,订出措施。通过主管业务部门(土产公司、县供销社)的努力,取得了成就。
建立技术会伍县、区、乡配备了多种经营干部72人,其中4人是省土产公司委托四川大学在峨眉先3培训的虫、蜡生产专职人员;在农民中培训了不脱产的虫、蜡生产技术人员978名。他们通力合作,为发展白蜡生产发挥了各自的才能。
创新育苗、用树技术在育苗上,改干籽育苗为鲜籽育苗,成活率高,生产成苗快,当年育苗次年即可移栽。原来用干籽育苗则是头年育苗需三年才能移栽。全县三十多年采集蜡树籽4.5万余斤,陆续育苗新栽700万株,超过1949年400万株一半以上。在用树上,解放前采取“来三去四”(头年栓小山虫、二年栓大山虫、三年又栓小山虫,四年切兜去掉老树)的用树办法,采取多培壮嫩枝,使蜡树年年都可放蜡。这一技术,是土产公司干部刘远震同复兴区供销社干部许延鹏于1976年在新场公社团结九队(今碑垭乡桅房树九组)试验成功的。
培育出杂交蜡虫种提高白蜡产量的关键是蜡虫质量。仪陇总结出三句话:“树是基础,虫是关键,蜡是目的。”解放前蜡虫种全靠从外地购进,流传着“蜡虫是天虫,生在云南,死在四川,命中注定”的民谚。为了突破这个难关,1964年土产工2司派专职干部刘远震去复兴区双河公社长青大队二队(今双胜乡长青村二组)与蜡农阳忠杰(已故)一起进行培育蜡虫的试验工作,共用种421斤,育出蜡虫660`4斤。当时县委副书记刘庆怀专门带领区、社党委书记到该队参观仪陇第一代自产蜡虫,并学习了拴虫上树、采收蜡花、摘虫下树、摊养护理等工序的操作技术,县委还批转了阳忠杰的现场发言印发给全县产蜡公社学习。1973年,县土产公司生产股长刘远震同志、生产队技术员姜开贵在南图公社跃进五队(今南图乡龙泉村五组)试点进行蜡虫繁殖杂交试验。用广安虫两包(计6斤)取其虫作母本,云南虫一包(计3斤)取其雄虫作父本,将其孵化后挂放在105株蜡树上,培育出“杂交蜡虫”种185斤,单产20.5斤,价值647.50元,除去成本40元,为该队获利607.50元。该队用此虫种30斤挂蜡,产白蜡75斤,单产2.5斤,收入356.25元,除去成本纯收入325.00元。两项纯收入932.50元,群众十分满意。
仪陇的“杂交蜡虫”种子,经省白蜡虫营山科研点测定,每斤有虫粒1332颗,每颗虫含 12040粒,是杂交蜡虫的优势。杂交蜡虫种子,已为全国推广。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农业科学技术丛书》即《白蜡虫的养殖利用》第75页,对仪陇杂交虫种的优势又作了充分肯定。
在培育“杂交蜡虫”种子中,还找到了防治外界虫害提高健虫率的方法即在蜡虫生长期,于三、四月用二二三农要药一比二百倍溶液喷虫树上,驱杀外界虫害,主要是防治“蜡蚧长角象”(俗名铁牯牛,形如碗豆虫,专在蜡虫吊蜜期食蜜产,寄生繁殖其后代,是危害蜡虫生产的主要天敌)虫害。此法经西南农学院植保系王辅教授、四川大学生物系吴教授试验论证:仪陇县用二二三农药在蜡虫吊蜜期,每十天一次喷于虫树,驱避其他害虫,是保护蜡虫正常生长,提高质量的有效芳法(1975年全省白蜡会议决定)。这种方法已是全省认定推广的科学培育蜡虫的方法之一。
仪陇自产蜡虫种子的实践证明,县境许多地区都适宜于虫种的培育。1979年,立山区产3000余斤,新华区产5000余禁,悦来区产2000余斤,新场公社产10050斤,凤仪公社产2000余斤。这年,县委书记王春林同志组织了全县区、社党委书记,参观了新场公社团结九队的蜡虫势。全县自产蜡虫种至1984年止,总计199400斤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69万余元。
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原料,开扩了农村富源 35年中,仪陇输出白蜡143万斤,总值815万元,除去成本400多万元,挂蜡队(户)获利均在一倍以上。1979年至1981年,三年连续高产,年均产蜡116666斤,比1949年的42000斤高1`77倍;其中1979年产136500斤,比1949年高2`25倍;三年蝉联全国产蜡县之冠。由于白蜡量高质好,1981年至1983年,全省的三次白蜡会议上,都给仪陇土产公司发奖壮表扬,还发了扶持金共计24000元。这些扶持金均先后发放到了全县产虫、蜡的区、社。
全县产白蜡地区,1949年只有18个乡,1984年已扩大到58个乡:观紫区4个乡,日兴区6个乡,马鞍区6个乡,柳垭区4个乡,立山区6个乡,大云区6个乡,永乐区4个乡,复兴区7个乡,新政区4个乡,土门区4个乡。这些乡的白蜡生产,起步有先后,处在发展之中,年产量悬殊大,有的可产万斤以上,有的只能产几百至千斤,也有产几十斤的。
白蜡具有熔点高、稳定性强、能防潮、防腐、防绣和润滑着光等特点,是工业、农业、医药、文化、教育等方面用作防潮剂、防绣剂、润滑剂、愈合剂、着光剂和制造模型的重要材料。世界各国视为珍品,供不应求。中国白蜡产量居世界首位,四川白蜡被国际誉称为“川蜡”,争相觅买,价格不断上升。以每斤计:民国时期至50年代初,折合现值1.80元至2.40元,1962年后的几年上升至2.80元至3.20元,1971年至1984年上升到4.50元至12元多。
仪陇白蜡于1982年经南充地区土产站化验检查,在色泽及外观、硬度及断面、气味、熔点、酸值、皂化值、碘值、苯不熔物等8个方面均符合标准。行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成都、重庆等20多个省(市),深受用户欢迎。特别是全省白蜡丰收的1980年,省外用户来川购白蜡,首先提出要买仪陇白蜡。
***小松博客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
三、白蜡是什么
“白蜡”,即由白蜡虫分泌的蜡质,熔点较高,颜色洁白,是我国的特产之一。
起初白蜡除药用外,我国人民还发明用白蜡制成蜡烛照明。到了唐代佛教盛行,峨眉山作为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香火鼎盛,慕名前来朝山烧香的僧人和拜佛的教徒络绎不绝。东南亚一带僧人和佛教徒把蜡烛带回去使用,这就是峨眉山白蜡出口的起源。
随着宋、明朝峨眉山高僧先后出访印度、缅甸、朝鲜、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传扬佛教文化,白蜡出口逐年增长。北宋时期太宗太平兴国5年(980)万年寺住持藏真禅师用太宗皇帝御赐的三千两黄金铸普贤铜像一尊,像高7.35米,重62吨,就是用白蜡制模,浇铸而成。
蜡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结构上不同于脂肪,也不同于石蜡和人工合成的聚醚蜡。故亦称为酯蜡。蜡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温度稍高时变软,温度下降时变硬。其生物功能是作为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保护层,存在于皮肤、毛皮、羽毛、植物叶片、果实以及许多昆虫的外骨骼的表面。
蜡的凝固点都比较高,约在38~90℃之间。碘值较低(1~15)说明不饱和度低于中性脂肪。蜡通常在狭义上是指脂肪酸、一价或二价的脂醇和熔点较高的油状物质;广义上通常有某些类似性状的油脂等物质。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于“蜡”的定义也有所区别。
四、白蜡树有哪些特征
(Chinese ash)
学名:Fraxinus chinensis Roxb.。此树可放养白蜡虫,故名白蜡树。又称梣、青榔木。木犀科,白蜡树属。
形态和用途
落叶乔木,高达15米。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9,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5~10厘米,宽1.7~5厘米,锯齿较细小,下面沿脉被短柔毛。圆锥花序,侧生或顶生于当年生枝上;花萼小,钟状,不规则开裂;无花瓣,雄蕊2。翅果倒披针形,长2.8~3.5厘米,宽4~6毫米。花期3~5月,果熟期10月。
用于放养蜡虫,生产白蜡。白蜡是中国特产,为传统出口物资。产量集中在四川乐山地区,占全国总产量的80%。白蜡树的材质与水曲柳相似,而韧性更大,坚固耐用。干条是著名的”白蜡杆(条)”,枝条是良好的编织原料。树皮入药,有清热、明目、健胃的效能,对细菌性痢疾有显著疗效。枝叶茂密,速生、耐湿,是护堤、固沙及城乡绿化的良好树种。
(曲式曾周晓峰)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白蜡树产中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生中低山阴坡、平原、溪流两岸。
阳性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钙质紫色土、石灰性土、黄棕壤或黄壤、冲积土或水稻土上均可生长。不耐干旱瘠薄,在短期积水和盐渍化土壤上生长不良。萌芽与根蘖力均强。扦插易成活。耐修剪,新枝萌发力经久不衰。生长快,寿命长。壮龄期10~15年,经营管理得好,可达200年以上。扦插条当年高生长可达30~50厘米。3年生高1.2米,即可放养雌虫,繁殖“种虫”,单株产虫可达150克。5年生后可放养雄虫,生产白蜡,单株可产白蜡150克。8年生进入盛期,单产可达400克。
造林技术
①采种育苗:技术基本与水曲柳相似,但种子千粒重仅29.7克,播种量每公顷只需45公斤。播前不必越冬埋藏,可随采随播,或混沙室内催芽。扦插育苗时,插穗应从前一年没有放养蜡虫或开花结实的优良母树上选取。在2~3月份芽苞膨大时,剪取粗细一致的2台枝,长约30厘米,上端剪平,下端马耳形,并在马耳形背面轻刮3刀,深至形成层,促使生根。随剪随插。一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发叶。高60~100厘米时即可出圃造林。也可用高包育苗法。即于2月中旬在壮龄母树上,选取粗1.5~3厘米、长2米左右的枝条,在预定截枝处用利刀轻刮3~4刀,深至形成层,刀口长5~8厘米,糊泥包草,翌春截下栽植。此法不占土地,减少工序,长势也好。②造林:作为生产白蜡的蜡园,应根据白蜡虫的习性选择园地,以年均温16~19℃,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夏季有较高气温,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最为适宜。成片营造时,以放养雄虫生产白蜡为主的,株行距4×5米;放养雌虫繁育“种虫”的株行距2×3米。穴状整地,秋后至早春植苗。第二年春定干。剪去梢头,促使侧枝生长,定干高度一般2米。选留分布均匀的3~5个健壮侧枝,其余剪去。5年左右可放养蜡虫。③修枝抚育:成年蜡树每年修枝两次。一次在放虫前,一次在采蜡或采下种虫后。育种虫的要轻修,取蜡的宜重修。无论育种虫或取蜡后,都要停止放养一年。为了能连年作业,应将蜡树划分成两部分,以便轮流放育。放虫取蜡的蜡树,一般在采蜡时连枝剪下,但对1年生健壮枝条,应尽量采取剥蜡办法予以保留,使第二年能萌发大量新枝,到第三年,在放虫前10天,要完成修整工作。应修整的枝、叶有以下几种:扫枝,即横生枝和超出树冠的长枝,易被风吹摇动,扫掸蜡虫,横生枝应剪去,长枝剪短;缩枝,又称阴枝,是生长在树冠内的短细枝条,风吹摇动,扫掸蜡虫,应全部修去;背枝,两枝重叠,下面的一枝称背枝,应剪掉;赶路枝,又称分枝、毛毛枝,是放虫取蜡生产枝上着生的若干短枝,应全部剪去;脚枝,是树干上萌生的枝条,应全部剪去;病虫枝、枯枝、黄叶、重叠叶和容易碰撞的叶,都对蜡虫上树后生活不利,均应剪掉。修枝去叶,要留出蜡路;蜡路上应设有枝叶,长度为整个枝条长度的1/4~1/3。对放养雌虫、繁育种虫的蜡树修剪比放虫取蜡的要轻,一般仅修去干桩和生产枝上的丛生萌发枝(俗称闹鳃胡),以防止害虫(天牛、蚂蚁等)孳生,减少雌虫定干的损失和在定干过程中徒劳往返爬行。④培育:营造白蜡条(杆)林多采用埋条或插条方法。埋条造林,母条应选用第一次平茬的2、3年生条或用白蜡杆上的多杈枝梢。埋条时间冬、春季均可,雨季不宜埋条。冬季埋条在霜降以后,随采条随埋。春季埋条,母条需经过坑藏,于土壤解冻后埋下。埋条时,沟内铺放条子,一定要使两根母条基梢交错,覆土厚5~10厘米。插条造林,选粗壮母条,截成25~30厘米长的插穗。用引橛先扎孔,每孔插一插穗,称为一“墩”,墩距70厘米左右。造林后要加强抚育管理,春季开始萌动要进行检查,覆土过厚的要扒土,以防闷芽。造林3年后进行平茬培土,以扩大根墩面积,增加萌条数量,俗称“园墩”。4~10年生为幼龄期,根系发育基本定形,可年年采条,每年每墩可萌条20~30根。10~20年生为生长上升期,枝条生长旺盛,可开始生产白蜡杆。20~60年生为生长旺盛稳定期,产量高而稳定,每墩每年可萌条30~70根。60年生后生长开始衰退,产量下降。80年生后为衰退更新期,萌芽力衰弱并逐渐消失,根系开始腐烂,需及时更新。生产白蜡杆时,应在造林10年后开始留杆。留杆数量应因地因年龄而异,以保证杆、条双丰收。在生长旺盛期,土壤条件好的,每墩留杆不超过3根,成杆采伐期可为3年;土壤条件差的留杆不超过2根,成杆采伐期为4~5年。为了永续作业,每年采杆数与留杆数应该一致,并使每墩上有各年生的杆子,以保证每年产量均衡。为使干形良好,要及时抹芽或修枝。
主要病虫害有煤污病、牛藓病、天牛、茶袋蛾等。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