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企业

北李指李登海还是李振声(李振声的学术成就)

时间:2023-10-30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药企业浏览:120评论:0

一、李振声的个人事迹

北李指李登海还是李振声(李振声的学术成就)

李振声是市服务妇女儿童志愿者协会的优秀志愿者,同时又是一个贫困家庭的一家之主。多年来,李振声在辛勤工作、苦苦支撑家庭的同时,坚持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帮扶更有需要的人。作为热心的志愿者,他活跃在爱心、奉献的前沿。他长期搜集衣物寄往边远山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靠捡垃圾卖破烂所得资助贫困儿童上学。最让人感动的是,李振声还与父亲相约,双双签署了“遗体捐赠书”,要将有用的器官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书写人间大爱。李振声位于柠溪的家可以用“简陋”一词来形容,两个房间里除了睡觉的床,就是几件陈旧的家具。厅里摆着一张吃饭的小桌和几张小凳子。见有生人来,一窝胖呼呼的狗仔呼啦啦冲上来迎客,煞是可爱。“这群狗仔还没满月,狗妈妈也是捡回来的。”李振声一边说着,一边怜爱地拢了拢趴上来的小狗。李振声的老父亲中风偏瘫多年,长期卧床在家,完全需要人照顾;一对年幼的儿女还在读书。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儿女的学费、老父亲的医药费对于李振声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生活的担子压得年近40岁的李振声时时感觉透不过气来。为了方便照顾病中的父亲和读书的儿女,李振声同时打了几份工以应对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虽然自己过着贫苦的日子,李振声却是个热心人,时时惦记着需要帮助的人。他承担了所在小区的清洁工作,这样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还可以随时回家照顾病中的父亲。一有空闲,他就会去小区及周边的垃圾桶“淘宝”,捡些易拉罐、纸皮、矿泉水瓶等能换钱的废物积攒起来,卖破烂的钱用于帮补生活,还经常捐些给贫困学子。“不要小看这些,好运气时一天捡的垃圾能卖十几元钱呢。现在的人生活好了,有时还能用的手机也随意扔了。”李振声告诉记者。就这样,在将近一年时间里,他每月捡废品所得500多元全额捐给慈善机构,用于帮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李振声常说,“少钱多钱都要生活。我们关心帮助了别人,内心会感觉愉快、温暖。”闲暇时,李振声积极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创文上街宣传、老人院敬老献爱心、特殊学校帮助残疾孩子等等,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周边邻居了解到这些情况,也被这个热心男人的爱心感动,经常伸出援手帮扶这一家人。邻居们会主动送些衣服、文具给孩子们;有什么好吃的,也会主动留一碗送给老爷子尝尝。时间长了,李振声的家成了周边好心人捐衣物的收集站。一些热心人清理了平时较少穿的衣服,便打来电话让李振声上门去取。就这样,李振声收集了超过1000件衣物、棉被等,打包成38个大纸箱,全部寄往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中心小学,帮助那里的贫困师生。这些天,李振声依然很忙。上午他在一家公司上班,帮忙处理内部勤杂内务,下午则要去《容闳》剧组做些协助拍摄的工作。李振声告诉记者,他还是“逗逗剧社”的社员,晚上有时还得召集剧组演员集体排练。“年底的演出任务也排得满当当的。时间紧,任务重。”李振声笑言。

二、李振声的介绍

李振声,湖南省茶陵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湘赣军区国家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团俱乐部主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军分区二支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十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独立十三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政治委员,一三七师政治委员,衡阳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等职。李振声在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二十六师政治委员期间,于1947年10月21日至23日,奉命攻取朝阳县城。九纵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将主攻朝阳任务交给了二十五、二十六师。九纵解放朝阳,歼敌3500多人,控制了热东门户,使平泉东、义县西250公里连成一片。朝阳战斗后,肖全夫、李振声率二十六师随第九纵参加了锦州战斗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南下诸战役,再立新功。新中国成立后,李振声历任解放军空军师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空军干部部第二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空军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三、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7- 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杂种不育,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200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2005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四、李振声个人资料

李振声简历|个人资料|档案

李振声,男,汉族,1931年2月25日生,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曾担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李振声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

李振声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

上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累计推广700余万亩。他提出的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已成为业界共识和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1995年,为打破我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李振声著有《小麦远缘杂交》等两部专著,主编论文集5卷,发表论文100多篇,被引用近600次。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李振声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9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李振声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8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