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为什么读kuo(李适是谁的儿子)
一、唐朝李适的儿子
儿子
唐顺宗李诵,李诵,即唐顺宗;唐德宗的长子,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腊月初二(1月8日)出生于长安。806年逝世。去世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肃王李详,肃王李详,唐德宗李适五子。资秀异,帝爱之。大历十四年始王,与通、虔、舒、资四王同封。建中二年薨,甫四岁。帝欲用浮屠说,塔而不坟,礼仪判官李岧谏非礼,乃止。诏赠扬州大都督。
昭王李诫,昭王李诫,唐德宗李适九子。贞元二十一年始王。亡薨年。
通王李谌,唐通王李谌,唐德宗第三子也。大历十四年封,制授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九年十月,领宣武军节度大使、汴宋等州观察支度营田等使,以宣武都知兵马使李万荣为留后,王不出阁。十一年,河东帅李自良卒,以谌为河东节度大使,以行军司马李说知府事,充留后,亦不出阁。
资王李谦,唐资王李谦,唐德宗李适七子。大历十四年始王,与通、虔、肃、舒四王同封。亡薨年。
钦王李谔,钦王李谔,唐德宗李适十子。顺宗即位,与珍王同封。亡薨年。
虔王李谅,唐虔王李谅,唐德宗第四子。大历十四年封,授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二年,领蔡州节度大使、申光蔡观察等使,以大将吴少诚为留后。
代王李諲,李諲,唐朝皇子,是唐德宗李适的第二子,(《旧唐书》记载为第八子,但是根据《唐大诏令集》卷三九的《太子第二男追封缙云郡王赐名諲制》记载,他应是唐德宗的第二子)生母不详。
大历三年追封为缙云郡王,早早去世。建中二年(781年),李諲被父亲唐德宗追封为代王。
珍王李諴,珍王李諴,唐德宗李适十一子。顺宗即位,与钦王同封。大和六年薨。
二、李适是谁的儿子
李豫。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李适简介:
唐德宗李适(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唐朝第十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
三、李适简单介绍
1、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2、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
3、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781年),发动削藩战争,致使二帝四王之乱接连爆发,李适辗转奉天、梁州等地,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协力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但总体局势较为安定。李适在位时期,内部兴起了古文运动;在对外关系上,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4、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四、李适在位多少年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781年),发动削藩战争,致使二帝四王之乱接连爆发,李适辗转奉天、梁州等地,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协力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但总体局势较为安定。李适在位时期,内部兴起了古文运动;在对外关系上,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