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了惊风散后傻了(什么情况下吃八宝惊风散)
一、【小儿惊风用药】小孩惊风了吃什么药
小儿惊风用药小儿惊风散
1、适应症:
镇惊熄风。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神昏。
2、用法用量:
口服,周岁小儿一次1.5g,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3、注意事项:
禁忌尚不明确,请遵遗嘱。
小儿惊风用药牛***惊丸1、适应症:
镇静安神、祛风豁痰。用于小儿惊风,高热抽搐,牙关禁闭,烦躁不安。
2、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1到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3、注意事项:
(1)本品处方中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运动员慎用。
(3)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小儿惊风用药儿科七厘散1、适应症:
清热镇惊,祛风化痰。用于小儿急热惊风,感冒发热,痰涎壅盛。
2、用法用量:
口服,一岁以下一次1/2瓶,一岁以上一次1瓶,一日1次。
3、注意事项: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小儿惊风用药宝宝牛黄散
1、适应症:
清热镇惊,祛风,化痰。用于小儿风痰壅盛,腹痛。
2、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半岁1/4瓶,半岁以上1/2瓶,三岁以上1瓶,一日3次。
3、注意事项:
禁忌尚不明确,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请遵遗嘱。
小儿惊风用药牛黄抱龙丸1、适应症:
清热镇惊,祛风化痰。用于小儿风痰壅盛,高热神昏,惊风抽搐。
2、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1到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3、注意事项:
(1)运动员慎用。
(2)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相关文章
小儿惊风的症状
小儿惊风怎么治疗
二、小儿惊风详细资料大全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它的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基本介绍西医学名:小儿惊厥中医学名:小儿惊风其他名称:抽风主要症状:抽搐,昏迷多发群体:1-5岁小儿传染性:无传染性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其他疗法,中成药剂,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西医处理,小儿惊风的急救,预防护理,预防,护理,慢惊风,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护理,文献摘要,现代研究,病因病机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在西医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和特点 1感染性病因(1)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2)颅外感染: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 1)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2)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非感染性病因(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如产伤、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颅脑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幕上、大脑半球的肿瘤、囊肿或血肿等。(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疾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包括:①水电解质紊乱②肝、肾衰竭和Reye综合征③遗传代谢性疾病④中毒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大椎穴主治小儿惊风 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治疗原则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印堂穴主治小儿惊风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其他疗法中成药剂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每服0.3-0.5g,2-3岁每服0.9g,1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风热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服1-2粒,1-3岁每服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风热惊风。小儿惊风散 3.紫雪散(丹)每服1.5—3g,1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4.安宫牛黄丸每服1/2-1丸,1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外治疗法 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解痉定惊。用于婴儿急惊风诸证。 2.牙关紧闭用生乌梅一个擦牙。针灸疗法 1.体针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均采用中强***手法。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强***。推拿疗法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痉,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西医处理 1.退热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温湿毛巾擦身,40%-50%酒精擦浴。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 2.止惊首选安定,0.3-0.5mg/LS,最大量不超过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苯巴比妥8-lOmg/kS肌肉注射或5%水合氯醛50rog/kS保留***。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小儿惊风的急救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未到医院前,都应尽快地控制惊厥,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如有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刺或手导引人中、内关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5.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分钟见效。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控制惊厥、抗感染和退热三者同时进行。预防护理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慢惊风病因病机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临床诊断 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虚热;肢体颤振,手足搐搦为血虚;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者,为虚中夹实。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二、治疗原则慢惊风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分析:脾肾阳虚,寒水上泛,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故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衰之象。此证即所谓“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其实质是阴盛阳衰,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桶草,据说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 3.阴虚风动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分析:肝肾之阴亏损,阴虚生内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疚,肢体拘挛。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其他疗法一、经验方 1.蕲蛇,研细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木瓜、鸡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惊风肢体强直性瘫痪。二、外治疗法 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三、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肾阳虚证。四、推拿疗法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预防护理一、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做好小儿保健工作,调节精神情绪,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小儿惊风七厘散 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二、护理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以免拉伤筋骨。·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避免发生褥疮。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给予鼻饲。文献摘要《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疚,昏睡,睡露惊,此无阳也。”“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幼幼新编》:“风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易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日实证、一日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生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胃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现代研究伍鸿基.针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6;(8):373将小儿高热惊厥28例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7例。两组患儿在高热惊厥时,即给予安乃近10mg/kg肌肉注射,酒精擦浴降温,吸氧。治疗组再给予针刺疗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转至患儿苏醒有***反应,如哭声等即起针。再点刺双侧中冲穴约1分,提捻泻法强***,每隔半分钟左右起针,再放血1-3滴;直刺双侧合谷穴3-5分,提捻泻法中等***,每穴各行针1—2分钟后起针。对照组再予安定0.3mg/kg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20秒至2分钟内痉止苏醒,体温下降,平均1分2秒;对照组患儿在2-5分钟内痉止,平均3分2秒,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王清涛,高树堂.麝冰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吉林中医药1993年;(1):25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黄刃份,郁金如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等)内即可,按每次0.2s/ks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三、小儿惊风该怎么处理
惊风又称“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临床以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意识障碍为特征。在一年四季中,很多疾病中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小儿多见。由于发病危机,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故被列为儿科四大病症之一。
我推拿室采用祖传膏药并配以推拿手法对小儿因发烧,腹泻,惊吓等引起的小儿惊厥(癫痫)进行治疗,不打针不吃药,安全无痛苦,孩子易于接受,达到治愈后永不再犯的独特效果。
一.小儿抽风的病因:不外乎热,痰,惊,风四症
1.急惊风多因外感时邪,热极生风,或乳食积滞、化热生痰,痰热内闭引动肝火,蒙蔽清窍而成之。或已内
蕴风痰,外遇大惊卒恐,神散气乱,风火相搏发为急惊。慢惊风多由急惊误治转变而成;或因吐泻、久
痢损伤脾胃;热病后期津亏阴伤,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一病即成慢惊
2.小儿惊证是新生儿和乳幼儿的常见病。多因惊吓和调护失宜而发病。临床以惊悸啼哭不宁,睡眠易惊醒为
主证。治疗应以安神镇惊为主。
二.小儿抽风的主要症状及家庭救护方法
1.急惊风的主要症状:暴发壮热,神志昏迷,两目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
张,痰壅气促,大便秘结,小便涩难,面红唇赤,口中气热。脉浮数或滑数,指纹青紫,透关射甲。
急惊风虽起病急剧,但在发病之前,多有先兆症状,如发热呕吐、烦躁不安、睡眠惊惕或摇头弄
舌、咬牙切齿、眼珠斜视、时发惊啼、撕发打头等。
2.慢惊风的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青白,形赢神疲,昏睡露晴,抽搐缓而无力,时作时止,或肢冷便溏等。
舌淡苔白,脉沉弱。
3.小儿惊怔的主要症状:惊悸不宁,烦躁哭闹不安,睡眠不沉易惊醒。兼有纳减或吐乳,大便色绿,口鼻周
围发青,苔白厚舌尖红,指纹青。出生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尚有时时摇头,吐舌弄舌,口吐蟹沫等证。日久
可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可转成惊风。
4.急惊风发作时的家庭紧急处理:抽风发作时,切勿惊慌,先将患儿平放,头侧卧,解松衣领,用纱布包压
舌板或用手绢包筷子放于上下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畅通,随时吸出咽喉分泌物及痰涎,以
防窒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刺激,密切观察呼吸脉搏,体温、面色、瞳孔、等变化。
5.在送医院之前可以做一下简单处理:拿列缺(手腕两侧的凹陷处,非针灸之列缺),掐人中(鼻柱下,人
中沟上1/3),掐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拿精宁(在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与小指掌
骨之间,外劳宫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威灵(在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
三.小儿抽风的治疗原则
1.急惊风:清热豁痰,平肝熄风,开窍震惊。
2.慢惊风:扶元固本,培补中气,平肝熄风。
3.小儿惊证:安神镇惊。
四.癫痫和惊厥症状区别的几点总结
1.癫痫发作前大多没有体温的变化,惊厥会有发热呕吐。
2.癫痫发作大多没有先兆,比较突然,惊厥发作前会有烦躁不安睡眠惊惕,摇头弄舌,咬牙啮
齿,时发惊啼。
3..癫痫发作时大多全身肌肉先抽搐,随即跌倒,倒后则全身(四肢较重)抽搐一阵。惊厥是两
目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手足抽搐
4..癫痫发作时会有叫声,口吐泡沫,大小便失禁。惊厥一般没有叫声,也不吐泡沫。大便秘
结,小便涩难。
5.癫痫病因有以下几点:(1)先天脑部神经发育不全,(2)后天脑部受伤。(3)有遗传因素
6.惊厥的病因有以下几点:(1)外感时邪。(2)乳食积滞.(3)大惊猝恐。(4)脾肾阳虚
(5)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一病即成慢惊。
四、小儿惊风散的安神效果是汞中毒的症状
配图:柴门伙夫
“小儿惊风散”是常用中成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很多中医将“小儿惊风散”视作儿科圣药,经常给有哭闹现象的婴幼儿开出这种药。有些正常婴幼儿的家长也会给孩子服用“小儿惊风散”,据说是可以预防和避免小儿惊风。本文要揭露的是,不仅仅“小儿惊风”是不科学的概念,而且“小儿惊风散”还是可怕的毒药。负责任的家长不要用这种毒药摧残自己的孩子,药监部门更应该严禁这类毒药上市。
小儿惊风是中医的说法,原本指的是幼儿四肢抽搐和暂时性意识不清等症状。所谓的惊风只是一组症合征,并非指某种特定的病,医学上将这类症状称为癫痫、脑性发作或惊厥性疾病。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这些症状均缘于阵发性脑(皮质)神经细胞机能障碍,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这种障碍,如脑部肿瘤、脑部感染(流脑、乙脑等)、感冒、中毒性痢疾、肺炎、流行性腮腺炎、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外伤等。
中医大约从宋代开始观察并记载了这些症状并称之为惊风,古人认识水平有限,不可能发现真正的病因,所以只好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主观臆测。北宋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宋《太平圣惠方》认为“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夫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
此后小儿惊风成为古代儿科四大证之一,历代中医臆测出数不清的奇怪观点。诸如四证八候等,各执己见、纷争不休。直至1930年,陈景歧在《七十二种急慢惊风及救治法》中将惊风分为72种,并认为惊风“而实非外感之证”,把惊风归入内伤的属性。吵吵闹闹持续了一千年左右也没有一致的观点,原因在于没有事实依据。没有人能拿出“风”和“风邪”致病的证据,甚至这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也没有人知道痰、热、风、惊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近代医家陈守真在《儿科萃精》( 1929年)一书中指出,前人所立的众多惊名“间多乖谬”、“画蛇添足”、“种种牵强不通名目,一若有病皆惊,无病非惊,惊之命名虽多,究不越急慢惊之范围,附会穿插,类似雷同,以眩耀庸耳俗目,误药误儿。”。1942年,钱鸿年在《中国儿科学》一书中首次引入了西医理论,认为急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导致惊风的病因。
可以肯定的是,中医仅仅观察到了小儿惊厥性疾病,但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却沿着错误的道路飞奔了上千年。当然不能苛求古人,千年以前西方的医生同样不知道病因,同样也是乱治瞎治。现代医学逐步发展之后,惊厥性疾病的原因被逐步认识并有了针对性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和生活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预防和治疗小儿惊厥性疾病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古人司空见惯的这类疾病已经不再是常见病。
然而中医界对现代医学的证据置若罔闻,反而将惊风概念过度泛化,很多中医凡遇小儿疾病必称惊风,甚至将婴幼儿正常的哭闹也当做惊风来治疗。小儿哭闹不安是普遍现象,也是孩子的表达方式,因为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只能以哭闹引起注意并寻求帮助。婴幼儿哭闹不安一定是有原因的,比较常见的是饿、渴、有大小便、物理压迫、环境不适等,疾病引起的哭闹只是一部分原因。
面对孩子哭闹的情况,家长应该首先尝试解决孩子的正常需求,而不是首先认为是孩子病了并且去找中医。持续哭闹且各种努力不见效的时候,应该去正规医院仔细检查,婴幼儿常见病有很多种类,要找到病因才能正确治疗,绝对不要相信中医所谓的惊风歪理。如果孩子是流脑或乙脑等感染,按中医“镇惊熄风”治疗是毫无效果的,反而会延误正确治疗,给孩子留下终生的损害和遗憾。
下面来看看“小儿惊风散”是什么东西,为何能成为中医的儿科圣药。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的记载,“小儿惊风散”的处方由五味药组成,即朱砂、雄黄、全蝎、炒僵蚕、甘草,这个组方堪称是五毒俱全。
朱砂是一种天然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含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古人将朱砂用作染料、颜料,也是炼丹术士的常用原料。历史上服用含朱砂的丹药致死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一些企图长生不老的皇帝。朱砂被中医奉为“方中君药”,
历代医书多有记载。现在,科学方法已经将朱砂的成分和毒理完全弄清楚。无论是口服、吸入和皮肤吸收,朱砂都可以导致汞中毒。不仅仅是游离汞,各种汞化合物都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汞中毒可导致消化道重度炎症,并可在肾脏聚集导致尿毒症甚至死亡;汞的化合物对中枢神经有短暂兴奋作用,继而转入抑制,产生心衰、休克或神经中枢麻痹甚至死亡;汞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有时是致命的。国内曾经报道过多例服用朱砂导致的不良反应,精神神经方面表现为头晕、意识模糊等,有的甚至造成儿童智力缺陷。此外还有导致急性肾衰、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剥脱性皮炎、脊髓病变、溶血性贫血等报道。曾经有某药厂 17名配方炮制工因接触朱砂集体汞中毒的报道。
朱砂致死多发生于小儿,由于有些婴幼儿经常哭闹,家长在中医指导下给孩子服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药,孩子会表现出嗜睡、四肢无力、对各种刺激无反应等现象。表面上看,孩子变得安静、沉睡,达到了中医所谓的“安神”目的,实际上这正是汞中毒的特征,动物实验也证明了服用朱砂可导致大鼠体内汞含量大幅度升高,对大鼠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
雄黄也是天然矿物,主要含二硫化二砷,也含三氧化二砷(砒霜)及其它可溶性砷盐和多种金属元素。雄黄对身体可以造成多方面损伤和致死,甚至有皮肤外涂雄黄致死的病例。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的致癌物,同时也具有肝肾毒性、细胞毒性、胎毒性和遗传毒性。
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朱砂的中成药约360多种,含雄黄的约 19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安宫牛黄丸、抱龙丸、冰硼散、保赤散、避瘟散、磁朱丸、复方黄黛片、局方至宝散、六神丸、六应丸、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脑丸、牛黄镇惊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片、七珍丸、痧药、暑症片、胃肠安丸、万胜化风丹、小儿惊风散、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化毒散、小儿金丹片、小儿清热片、香苏正胃丸、牙痛一粒丸、一捻金、珠黄吹喉散、朱砂安神丸、至宝丹、再造丸、紫金锭、紫雪丹。含朱砂或雄黄的中成药共有550多种,占全部中成药总数的8%左右,其中儿童专用药有100种,儿童亦可用的有79种。
全蝎含神经毒性蛋白质,此外还含有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胺盐等物质。服用全蝎的不良反应也有很多报道,常见的有全身剥脱性皮炎、剧烈腹痛、呼吸抑制、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心血管及泌尿系统损害。曾有服用全蝎酒致死的报道,也有因服用全蝎引起过敏反应,皮肤剥脱并大面积溃烂,最终因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死亡。
僵蚕是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古代中医认为这种病死的蚕具有“熄风”功效。僵蚕成分复杂,包括神经毒素、蛋白质变性分解产生的毒素、细菌污染产生的毒素及其体内的变形虫等,极易造成中毒,特别是有过敏体质的人及儿童更易中毒。在一份 425例僵蚕中毒反应的报告中,百分之百的患者出现中毒性脑病及变态反应性脑病,其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如四肢震颤、走路不稳、抽搐、昏迷甚至死亡。部分患者伴随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及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甘草是中医最为常用的药材之一,南朝医学家陶景弘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说,尊称“国老”。甘草的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多种黄酮成分。服用甘草可能出现水肿、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低血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肌损伤以及假醛固酮作用等症状。甘草还可能导致肥胖、便秘、胃酸过多、诱发癫痫、霎时性失明、早产、儿童乳腺发育等,有学者指出,甘草会减少男性荷尔蒙的分泌,从而导致阳痿和外生殖器萎缩。
“小儿惊风散”的组方中五味药材均有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药材和饮片部分中指出“朱砂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雄黄内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妇禁用”。但是在成方制剂中“小儿惊风散”项目下却对注意事项一字未提,这意味着药品包装及说明书中可以避免提示毒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都可以标注成“尚不明确”,由此可见药典对中药的刻意纵容和庇护。
有些婴幼儿服用“小儿惊风散”后会显得安静、嗜睡,中医认为这是镇住了“惊”、熄灭了“风”,家长也以为是药到病除,从孩子哭闹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不由叹服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实际上,服用“小儿惊风散”出现的“效果”正是汞中毒的症状。中医不知道人体的解剖和生理,更不知道病因,不可能对因治疗。所谓的“风邪”是中医杜撰出来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证实。“小儿惊风散”的“安神”效果就是下毒的结果,可怜孩子说不出自己的痛苦,在襁褓中被歹毒中医和愚昧家长摧残。
中医出现这样的愚蠢治疗方式是必然的,因为中医几乎没有发现任何疾病的真实病因。中医总是试图抑制表象,也知道没有能力寻找病因,只能编造一个无法证实的病因来胡乱解释。这缘于中医历来对人体和疾病的错误认识,只知“标”不知“本”,形成了中医治标不治本的特点。
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重金属直接入药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愚昧现象,很不幸目前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有朱砂的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的中成药还有 81个品种,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每天不知有多少幼小的孩子被摧残和毒害,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远离中医,远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