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最全笔记(中医零基础怎么开始学)
一、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有哪些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章节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其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指导后续中医学课程学习的前提。
中医学的概括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
二、什么叫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阴阳五行是中国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和分类概括,神奇而精辟,一旦掌握,一通百通。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对阴阳五行和与其相对应的人体五脏的关系作以下初浅的解释:(1)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木生火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土生金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水生木容易解释,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用树的种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土克水用土能阻挡水运行作比喻。脾循环系统不好,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水克火用水能灭火作比喻。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火克金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属无所用途。金克木用金属可伤木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但是,金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3)相乘关系。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肝(木)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4)拒纳关系。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此类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环体。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比喻。如有些地区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肝不纳肾,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瘀气滞引起的肾病等。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伤金器。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肺不纳脾,脾则运化功能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土不纳火北方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可纳火”了。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得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需要抢救。火不纳木木经过燃烧才可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5)反侮关系。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木反克金金能伤木。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是,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可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金反克火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火反克水水能灭火。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土反克木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变化的,一定要辨证施治,以简制繁。辨证的方法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2.五脏循环系统之功能(1)心。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百骸之王。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2)肝。与胆相表里。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并舒发气机;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肝开窍于目,众多眼病皆源于肝。(3)脾。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脾虚则便溏或水肿;统血,统摄血液于脉管内而不外溢;主肌肉,故有“脾生肉”之说。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4)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联。(5)肾。与膀胱相表里。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故称之“先天之根”。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兴衰发育与肾有关。肾主毛发,肾主骨,牙为骨之余,故牙齿和毛发的荣坚与否和肾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肾上连于肺,故主接纳肺气。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病诸症,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联。上面五脏的功能及相互关系要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再加上掌握运用阴阳五行,即可踏进中医门坎。如要深入学习,还须懂得中国优良传统文化。
三、中医基础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上就是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是所有中医学院校学生必学科目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其目录如下: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一)中和思维
(二)类比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络
二、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一、胆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为奇恒之腑
二、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第四节奇恒之腑
一、脑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肝与肾
(十)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与女子胞
(二)五脏与脑
(三)五脏与脉
(四)五脏与骨、髓
附:研究进展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二)气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输布
(三)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二)气能行津
(三)气能摄津
(四)津能生气
(五)津能载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二)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
(二)精能化气
(三)精气化神
(四)神驭精气
附:研究进展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的分布
(二)四肢部的分布
(三)躯干部的分布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六)阴维脉和阳维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二、别络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三、经筋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四、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二)运输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附:研究进展
第五章体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所伤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处理
六、指导养生
附:研究进展
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二)寒邪
(三)湿邪
(四)燥邪
(五)火(热)邪
(六)暑邪
第二节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二)影响脏腑气机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一)过饥
(二)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寒热偏嗜
(二)五味偏嗜
(三)食类偏嗜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二)劳神过度
(三)房劳过度
二、过逸
第六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
(一)痰饮的形成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二、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三、结石
(一)结石的形成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七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
(一)外力损伤
(二)烧烫伤
(三)冻伤
(四)虫兽所伤
二、诸虫
(一)蛔虫
(二)蛲虫
(三)绦虫
(四)钩虫
(五)血吸虫
三、药邪
(一)药邪的形成
(二)药邪的致病特点
四、医过
(一)医过的形成
(二)医过的致病特点
五、先天因素
(一)胎弱
(二)胎毒
附:研究进展
第七章发病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二)体质与发病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第二节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一)复发的基本特点
(二)复发的主要类型
(三)复发的诱因
附:研究进展
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三、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二)气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二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四)生活因素
附:研究进展
第九章防治原则
第一节预防
一、未病先防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二)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二)防止传变
第二节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二)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一)缓则治本
(二)急则治标
(三)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四、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一)调精
(二)调气
(三)调血
(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附:研究进展
附1关键名词术语
附2主要参考书目
附3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四、中医药基础课程有那些
1.中医学主要有那些科目
主要有医古文、英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
(1)中医药基础课程有那些扩展阅读:
一、知识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二、就业方向
医生:到各级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以及中医教育机构等从事医疗工作;其他:到药厂或医药公司从事中药的研制、开发或药物的销售工作。
2.中药学专业有哪些专业课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3.中医专业的课程有哪些学习顺序如何
大一: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生物学、医学法律、中药学、中医学史、解剖学、版中医诊断学、医古权文、英语、体育、***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
大二:生理、生化、黄帝内经选读、组织胚胎学、免疫与病原微生物、方剂学、针灸、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三:病理学、药理学、子午流注针法、预防医学、伤寒论、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推拿学、医学心理学、诊断学、温病学、金匮要略、中药药理学、医学伦理学、中医各家学说、***理论
大四大五在医院见习、实习,学习中医内妇儿外等等专业课程,大概就是这些课程。
4.中医药大学的课程一般是哪几门
看你考什么专业了具体的专业是什么,比如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药版专业。药物制剂权专业
一般医学类的都要读五年,或者是本硕连读的七年,有一年的实习时间
所学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加起来总共不会少于30门,呵呵还是比较的的多的、
一般医学生要学的专业课大概有,解剖,生理,病理,生化,药理,免疫,诊断,内科,外科,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内科。针灸。金匮,伤寒,瘟病,各家学说,
5.中药学专业都要学哪些课程
主要课程如下: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
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该专业的培养采用本科生导师制以保障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制药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从事研究开发、中药检验、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药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5)中医药基础课程有那些扩展阅读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中药学专业可以参加的考试有中药学职称考试和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学职称考试属于卫生专业技术考试,一般分为初级中药士、初级中药师和主管中药师考试。
为贯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自2001年全国卫生专业初、中级技术资格以考代评工作正式实施。通过考试取得的资格代表了相应级别技术职务要求的水平与能力,作为单位聘任相应技术职务的必要依据。
6.中医药大学要学哪些专业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有兴趣的话可以再看看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等。课本的话,网上应该都能买到吧,或着可以找些电子版的看看。希望对你有用!
7.中医学要学哪些科目
中医学你要看哪个年级的,基本上内外妇儿呀,等等的,什么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经络这些都要学的呀。
8.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有哪些
对于楼上的答案,有一点不太同意,虽然是中医学,但肯定是要学西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回,但答是所学比例并不是3:3,毕竟专业名称是中医药,所以还是中医占主要地位,我是广中医的,我学校的中医学中西医比是6:4,中西医结合的才是5:5。
其实西学实验不是无为单调的,相比起理论课,实验课什么的还是很有乐趣的,例如解剖尸体、给小白鼠灌胃、数青蛙心跳、看各种细胞啊什么的,而且实验真的是加强理论很好的方法。
9.中医课程有哪些,具体教材是什么
不同的专业分类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就是一些基础课程加上专业所需的课程,
学的课程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中医、西医、公共课程。
比例大体为3:3:4。
其中中医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中医临床各科、伤寒、内经、金匮等中医经典课程。
西医课程主要有解剖、生理、组胚、生化、西医诊断、西医内科、外科等西医临床各科。
公共课程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社科政治类课程占有很多课时,这是国家明文规定所有专业都要上的。
10.中医本科五年的课程目录
、五年制本科专业
1.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中医、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具有创新思维的现代中医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为中医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专业知识,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深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古汉语水平,掌握一门外国语。
〖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开设有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医诊法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古典医籍、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中西医专业基础课;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进入临床医学院进行毕业临床实习,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医疗机构中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内、外、妇、儿、伤等临床医师工作,以及从事中医教学、科研等岗位。
2.中医学专业(骨伤科学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突出掌握中医骨伤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胜任各级中医机构及综合性医疗机构的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中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骨伤科医师。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医学、现代医学基础、中医骨伤科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整骨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骨伤影像诊断学、骨科手术学、骨科生物力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中、西医疗机构中骨伤学科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相关临床学科,如:针灸、推拿、康复等的医疗工作;各类医学院中骨伤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针灸推拿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扎实的人才,能在各级中医院、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中医院校、中医学科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中医师。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推拿手法学、中医骨伤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中、西医疗机构中的推拿、针灸等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相关临床科室,如:康复、骨伤等工作;各医学院中针灸、推拿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治疗以及常见急、难、重症进行救治和处理,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医古文、英语、计算机、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生理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等。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毕业后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三、四年制本科专业
1.中药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药传统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能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等多种岗位工作,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级中药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与医学、生物学的结合,掌握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新药研究技术,在中药专业领域中具有独立工作和研究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有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另外,在选修课课程中设置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营销三大选修模块。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举,并安排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医院见习、毕业专题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理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与中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药品检验与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和药品经营企业。
2.药学专业(中外合作)
[培养方向和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而设立,旨在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较强双语能力和掌握相关药学知识及技能,适合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领域从事药物鉴定、药物设计、药品质量控制、药效评价、药物制备、药物销售及临床合理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联合办学,课程设置涵盖中英两国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科目。课程教学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部分主要课程由伦敦城市大学教师全英语授课任教。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本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
主干课程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主要课程有:分析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微生物学、中药学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天目山野外实习和毕业专题实习。
[学位授予情况]
四年内修完规定学分,可同时获得本校药学专业理学士学位和伦敦城市大学理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达到规定要求(雅思6.0),可直接申请赴伦敦城市大学继续学习一年,修完规定学分后,将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
与药学、中药学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药品检验、管理机构。
[备注]
本专业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应达到90分以上。学费标准19000元/年;赴英国学习一年,学费按伦敦城市大学规定缴费。考生一经录取入学,不能申请专业调整。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现代卫生事业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在卫生管理部门特别是中医药卫生事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医学特别是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卫生预防基础知识、公共卫生政策、法规等,在卫生管理专业领域具有独立工作和研究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有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法学、现代医院营销战略、财务管理、药品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学、战略管理等。另外在选修课程中设置社会医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经济法、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部门,与卫生管理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单位,相关的医疗卫生企业管理部门。
4.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特色、扎实的中西医医学基础、合理知识结构、鲜明专业特色、较强实践能力的康复医学医疗技能的应用人才。
〖课程设置〗基础课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主要有:康复医学导论、康复疗法学、康复评定、康复治疗、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运动医学等。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理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康复科、各类运动康复机构,老年康复院等;各级医疗机构中的相关临床科室,如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等;医学院校中康复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5.护理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较深的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必需的基础医学、卫生保健、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基础知识;掌握中西医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技能,能够灵活地运用中医整体观开展身心整体护理的高级护理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有医学基础、护理学等;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社会人文学科、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医护理学基础、西医护理学基础、社区护理学、精神卫生护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理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及护理教学机构,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限招身高1.65米及以上男生和身高1.55米及以上女生,品貌端正(面部无生理缺陷及明显缺陷)。
四、三年制大专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
五、三年制高职
1.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老年管理与服务方向)
3.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中医美容方向)
4.医学营养专业(中医营养方向)
5.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6.护理专业(梅陇校区)
7.医学营养专业(营养与卫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