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接受障碍(常见22种典型精神疾病)
一、什么是情感性精神分裂症
这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是情感障碍,主要表现: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志的关怀、同情,对亲人的体贴。病人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生活、学习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莫大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现淡漠,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情感淡漠)。如亲人不远千里来探视,病人视若路人,也不能唤起病人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在情感淡漠的同时,病人可对细小事件产生爆发性情感反应。
二、什么是情感性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病
affective psychosis
一组常见的、以心境的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障碍。情绪高涨伴有联想加速、活动过多、话多和夸大,这称为躁狂发作或躁狂症。情绪低落时,伴有悲观、缺乏乐趣、缺乏精力以致动作和思维迟钝,这称为抑郁发作或抑郁症。患其他精神病或躯体疾病时发生的抑郁或狂躁发作称为继发性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症状为原发者称为原发性情感性精神病。一般提到的情感性精神病多指原发性。首次发病多在16~30岁。躁狂的抑郁可以单独发作,也可以交替发作,因此本病又称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躁狂抑郁症,或简称躁郁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反复出现抑郁发作而无躁狂发作者称为单相情感性精神病,或称为单相抑郁症,内源性抑郁症。仅有躁狂发作的病例十分少见,且在躁狂发作之前或后常有短暂的情绪抑郁或心境恶劣;因此,这类病例也划归为双相。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中既有躁狂症状也有抑郁症状,这类发作称为混合型。躁狂与抑郁交替出现的称为循环型。有些患者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转变得很快,一年内可转变3次以上,这类发作称为快速循环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可持续几周、几月、甚至几年,但两次发作之间的间歇期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患者虽然多次复发,但不导致精神衰退。自杀是对抑郁症患者的最大威胁。若能及时诊治,意外当可防止。
病因本病的病因还不很清楚。原发情感性精神病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3~29%,甚或更高,因而推测它可能同遗传有关。家系调查发现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亲属中该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口高10~30倍;而且与患者血缘关系越密切,患病率越高。这更使人们相信情感性精神病同遗传有关。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合子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7~79%,而双合子的同病率只有15~20%。寄养子研究发现患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的生身父母的该病患病率比正常寄养子的生身父母高,而生身父母患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的该病患病率比生身父母正常的寄养子高。这些资料强烈支持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病发病中的作用,但遗传方式尚不清楚。有些作者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在双相患者的亲属中比在单相患者的亲属中更常见。单合子双生子双相情感障碍的同病率比单合子双生子单相情感障碍的同病率高。这些资料表明,双相和单相情感障碍的遗传方式不同。有人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为与色盲有关的X染色体伴性遗传,有人用DNA重组技术和连锁分析方法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基因可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短臂;但这些均未得到其他作者证实。
人格在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中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轻躁狂素质的人表现开朗、热情、进取心强、精力充沛、乐观、常有轻度的情绪高涨,这类人容易发生轻躁狂或躁狂症。具有抑郁素质的人表现沉静、严肃、遇事认真,多愁善感,遇到挫折容易消极,常有轻度的抑郁情绪,这类人容易发生抑郁症。具有环性素质的人兼有上述两种素质的特征,而且两种素质交替出现,这类人容易发生躁狂抑郁症。有证据表明,在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亲属中,上述素质也较多见。但素质除同环境影响有关外,还同遗传有关;而且上面所说的素质,实际上可能就是一类轻性情感性精神病的表现。双相患者的体型多为矮胖型。虽然这种体型不可能是病因,但可能同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有某种联系。
有人认为儿童期的体验,尤其是失去母爱或者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或保护过分,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但证据还不充分。
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之前有精神因素,如突然的灾难、失去亲人、失恋或婚姻不满意、工作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或者有躯体因素,如感染、中毒、分娩或内分泌障碍等。这些因素可能是继发性抑郁症或反应性抑郁症的原因,而它们同原发性情感性精神病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偶合或非特异性的,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促发因素。
继发性情感性精神病可因其他疾病引起,精神分裂症、焦虑性神经症、酒精中毒、使用某些药(如类固醇)可致抑郁状态,而手术后及用类固醇后偶见继发性躁狂。
发病机理不很了解。由于间脑在情绪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推测间脑,尤其是下丘脑功能障碍可能同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睡眠障碍、植物神经症状以及内分泌改变都提示下丘脑功能可能有障碍。手术刺激第三脑室附近或刺激下丘脑可诱发喜悦情绪和意念飘忽。间脑病变,如炎症、外伤或脑瘤可引起周期性的抑郁和喜悦。这些都表明间脑在本病发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但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尸检却未发现间脑有器质性的形态改变。
1960年代以来,对情感性精神病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化学研究,提出了情感性精神病发病的生物胺假说,认为躁狂或抑郁发作同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增多或减少有关,但尚无足够的证据。
流行学国内报告,在一般人群中本病的患病率为0.03~0.09‰;而欧美等国则为3.6~25‰。两者相差十分悬殊,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之外,还可能同对情感性精神病的认识和诊断标准有关。国外最近报告,单相情感性精神病的年发病率男性为80~200/10万,女性为250~7800/10万。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年发病率,男性为9~15/10万,女性为7~30/10万。本病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患者之比为1.3~2:1。躁狂症发病年龄早于抑郁症,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女性单相抑郁症的发病率以35~45岁为最高,男性则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病理生理本病患者的神经系统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尚未能发现病理形态学改变。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揭示有些抑郁症患者中出现快眼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血中皮质醇含量升高,皮质醇对地塞米松的抑制反应表现为脱抑制,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明显降低,促甲状腺素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反应明显降低,又可发生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如躁狂症和抑郁症患者都有体内钠增加。
临床表现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表现不同,两相间歇发作或交替发作。双相躁抑症和单相抑郁症较常见,单相躁狂症少见。
躁狂发作多急性起病。起病前可先有几天的失眠,烦躁或情绪低落。有的一开始就出现兴奋和情绪高涨。患者的情绪可以从富有感染力的欢乐到极度的狂喜以及粗野的兴奋。可突然因想到或遇到不幸的事情痛哭流泪,也可因小事大发脾气,但片刻之后又回复到原先的高兴情绪,并可立即向被得罪的人赔礼道歉。也有一部分患者不是表现欣快而是表现易激惹,且很容易发怒。患者显得过分乐观,甚至把悲事当作喜事。有些患者好开玩笑,或一语双关,使人感到有趣,但捉弄人和自以为是的表现又常使人厌烦和无法忍受。活动普遍增多。睡眠需要明显减少,甚至一天睡一两个小时还感到精力充沛;因此,很早起床开始一天忙碌的活动。女性患者衣着多艳丽,甚至浓装艳抹。积极参加种种社交活动,显得过分活跃和过分自信。不停地从事自己的发明创造,或提出种种计划,且不考虑其后果就予以实行。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轻躁狂)也许可以作出一点成绩,但大多数患者由于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件事上,很快被另一件事吸引,因此做事总是见异思迁,有头无尾。严重的病人往往日夜活动不停,又唱又叫又跳。躁狂患者的联想明显加速,脑子里观念一个接一个地产生,这称为思维奔逸,患者感到“变聪明了”。说话明显增多,常主动找人说话;甚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们的联想和言语常取决于表面的联系,如由话语的声音、意义或环境中的种种事情引起的联想。较轻时,患者能将脑中的观念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因此言语前后联贯。稍重时,难以将全部观念表达出来,言语使人难以理解。更严重时则语不成句,并体验到“舌头赶不上思想”。患者自我评价常过高,有时形成夸大妄想。自认为有过人的能力、有权或是万贯家财,表现自负、傲慢和盛气凌人;对人指手划脚、武断专横。受到批评时则强词夺理或反唇相讥。很多病人变得慷慨大方、乐于助人,随意馈赠钱财,甚至挥霍,花重金购买昂贵的非必需品作为摆设。有时出现被害妄想,相信因为自己有钱或有能力被人嫉妒或谋害。这类妄想往往不能持久。偶可出现幻听,如听到声音说他有特别的权力,内容多与情绪有关。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面色红润,目光有神。口渴多饮,易饥,食欲亢进;但因活动过多,体重一般下降。性欲常增强;因自制力降低,可有不礼貌行为。这类患者坚决否认有病,因此拒绝就医。有些较轻的患者,家属或同事也可能认为他没有病。
抑郁发作多缓慢起病。最主要的症状是情绪低落,可由心情不佳,不高兴或高兴不起来到压抑、悲伤或沮丧以至极度的忧郁。抑郁情绪可晨重夜轻,这称为昼夜节律变化。严重的患者有明显的抑郁外貌,也有的表情焦虑或淡漠的表情掩盖了内心的严重抑郁。大多数患者都有焦虑情绪。易激惹也很常见。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常不随使人高兴的事件或环境而好转。有些患者看见别人高兴反而感到更痛苦。缺乏乐趣,对日常活动或爱好兴趣降低,即使勉强参加也体验不到愉快感。生活也成为一种沉重负担,常感到度日如年。避免参加社交活动,甚至避开路上遇到的朋友。精力减退,容易疲劳,即使不做事也感到疲乏无力。完成日常的工作也要花很大的力气。尽量避免接受新的或额外的任务。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专心于学习或工作。大多数患者感到动作和思维迟钝。病情较重者行走和活动都很缓慢。言语的缓慢反映思想的迟钝。有些患者感到“思想开不动了”或“脑子凝固了”。严重者可不语不动不食,这称为抑郁性木僵。焦虑较明显的患者伴有激动不安,如搓手顿足或不停地来回踱步。患者常体验到自己的决断能力降低了,对一些小事都很难作出决定。脑子里充满了悲观思想。对过去感到一无是处,为过去的一些微小过失或缺点自责,甚至感到有罪;或者总是在回想过去的事情而无法摆脱。对现在的每一件事情只看到不愉快的一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别人也是这样看他。毫无信心,对将来感到绝望。认为自己丧失了工作能力,耗费了钱财,拖累了家人,因而死是最好的解脱办法;甚至周密地计划自杀。自杀可能是引起人们注意的第一个症状,也可能是抑郁症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症状。有些患者的自杀企图可以在言语中流露,有些患者对其自杀企图则守口如瓶。除罪恶妄想之外,可有虚无妄想(认为一切,包括自己都不存在)、被害妄想(怀疑食物中放毒是因为他犯了罪,要毒死他)和疑病观念或疑病妄想(怀疑或坚信自己患了严重疾病或不治之症)。人格解体也常见,尤其是诉述失去了体验情感的能力;也可出现现实解体,如感到周围世界变得不真实了。可有幻觉,如听到镣铐声或哀叫声或看见愁眉苦脸的面容。失眠是一个十分痛苦的症状。可以是昼夜不眠、难入睡或睡眠中多次醒来,更为典型的是早醒,且醒后不能再入睡。食欲、体重以及性欲降低十分常见,但也有少数病人为多睡、多吃、体重增加和性欲亢进。绝大多数患者都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如口干、心慌、胸闷、胃部不适、怕冷、头痛或其他部位的慢性疼痛。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的主要根据是临床征象。本病以情感障碍为主,情感、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并与环境联系。症状典型者诊断多不困难。轻躁狂时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效率提高,患者甚至其家属都不认为这是病态。有些以易激惹为主要表现的躁狂症患者常因发脾气、好争论、甚至一些过火或违法行为而被认为是思想问题或个性不良。有些所谓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不明显甚至没有,但主观的躯体症状却非常突出,他们到综合医院反复检查和化验,均无阳性发现,治疗效果也不好。有些较轻的抑郁症患者以心烦、失眠、头痛、疲乏、记忆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因此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多由精神因素引起,且不会出现自责自罪和自杀企图。详细的体检和适当的化验可确定是否为继发性抑郁症。同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区别是: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动(情感、思维和行为)密切协调,并与环境一致;发作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虽反复发作也不导致精神衰退。在强烈精神因素作用下出现的抑郁症称为反应性抑郁症,这类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但易受环境的影响,症状的内容也同心因密切相关。在更年期发生的抑郁症称为更年期忧郁症,这类患者多表现焦虑和激动,自责自罪和疑病妄想也较突出。
治疗锂盐,如碳酸锂和枸橼酸锂是主要的抗躁狂药、卡马西平对躁狂也有效。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呱啶醇也可用于控制兴奋躁动。三环类(如多虑平、丙咪嗪、阿米替林)。四环类(如麦普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苯乙�)都是抗抑郁药。锂盐也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双相患者。电休克治疗对躁狂和抑郁发作均有效,尤其对木僵、拒食、自杀和过分兴奋躁动者显效较快。
预后一般说来情感性精神病预后良好。不管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均可有效控制,而且多次发作也不导致精神衰退。但也有少数患者迁延不愈或频繁地反复发作以致无正常期。自杀是抑郁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躁狂症患可因鲁莽行为引起意外。
预防较好的方法是在即将复发之前采取预防性治疗。有些发作频繁的患者可坚持长期服药。有本病的患者应避免同有类似疾病的异性结婚,因为这样的夫妇生下的后代有很大可能患同样疾病。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强健的体格,也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三、什么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有那些表现
你好,我是心理医生,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扬或低落为基本特征,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并反复发作,间歇期完全缓解,症状较慢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障碍。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人可迁延而经久不愈。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该病又称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扬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认识和行为的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
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等几个类型。
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有以下症状:
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躁狂状态时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采烈,易激惹、激越、忿怒、焦虑,严重者可以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抑郁状态时病人心情不佳、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高兴不起来,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病情呈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四、情感性精神病起因有哪些
情感性精神病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跟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一样,只有在发作期才会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的症状。但是如果是出于发病状态下,危害也是很大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情感性精神病呢?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障碍为原发性症状,呈周期性发作,情感性精神病在间歇期内是完全正常的,又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情绪低落时,伴有悲观、缺乏乐趣、缺乏精力以致动作和思维迟钝,这称为抑郁发作。情绪高涨伴有联想加速、活动过多、话多和夸大,这称为躁狂发作。还患有其他精神病或躯体疾病时发生的狂躁发作称为继发性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症状为原发者称为原发性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通常都继之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其他精神创伤,但应激的存在并非诊断必需。首次发病可见于从童年到老年的任何年龄。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但随着时间推移,缓解期有渐短的趋势。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第二,由于仅有躁狂的病人相对罕见,而且他们与至少偶有抑郁发作的病人有类似性(在家庭史、病前人格、起病年龄、长期预后等方面),故这类病人也归于双相。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二周至四、五个月不等(中数约四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趋于长一些(中数约六个月);但除在老年期外,很少超过1年。情感性精神病在间歇期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很难发现。即使在发病期间,如果是刚开始也是很难发现。因此,往往被很多的患者忽视,很容易就会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期。推荐阅读:什么是偏执性精神病青少年精神病的初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