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政策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来源(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时间:2023-11-02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药政策浏览:68评论:0

一、内毒素、外毒素有哪些特性

内毒素的主要特性:1为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细菌死亡裂解时释放;2其本质为脂多糖,耐热,加热100℃经1h不被破坏,不能用甲醛脱毒成类毒素;3各种病原菌作用大致相同,无特异性。4毒性作用包括热原性、低血压休克、组织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5促进免疫如有佐剂作用,激活免疫系统、抵抗微生物侵袭等。

外毒素的主要特性:1多为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阴性菌合成和分泌;2大多为多肽,易被热、紫外

线及化学剂变性,经甲醛脱毒成类毒素;3具特异的组织亲和性,据其所损害的靶组织不同分为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三类

二、内毒素,外毒素,各自的概念

外毒素: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胞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外毒素毒性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内毒素毒性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的量比外毒素为大。

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施瓦兹曼现象等。

扩展资料: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来源(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外毒素的产生:厌氧芽孢梭菌、A群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等均可产生外毒素;某些革兰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亦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且分泌机制相似。

外毒素毒性作用强,小剂量即可使易感机体死亡,也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也用于制造抗毒素及类毒素,用于疾病治疗及预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毒素

三、热原与内毒素的区别

1、性质不同:热原是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内毒素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

2、特点不同: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热原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3、发热机理不同:内毒素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热原利用热原的不挥发性来制备注射用水,但热原又具有水溶性,所以蒸馏器要有隔沫装置,挡住雾滴的通过,避免热原进入蒸馏水中。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在制备注射剂时,如果包装材料未经严格挑选,如玻璃瓶底或颈间有微细的孔隙,瓶口边缘不完整,橡胶塞质量不好等,都可使注射液瓶有漏气现象而滋生细菌,产生热原。因此应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包装材料,灭菌时应注意温度、压力和时间,防止灭菌不完全。

2、应注意按照注射瓶笺上的注意事项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者,绝对不能应用。我院老年病区曾发生过一例严重输液热原反应。经我们检查发现,该输液瓶近底部有一碰撞造成的微小裂痕而致输液漏气污染,护士在给病人用药时未经认真检查而导致热原反应。

3、从输液器中带入有时注射剂本身虽不含热原,但注射后却有热原反应,这很可能是由于输液用具污染了热原。

4、在注射过程中带入加药时污染:在输液中加入其他药物时,如所加药物本身已污染热原

5、加药时操作室的洁净度差,消毒及操作不严密,加药后放置时间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毒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原

四、什么叫内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分别是:

内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外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毒素的一种。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

按其对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神经毒及肠毒素三大类。许多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都能产生外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扩展资料:

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极微量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

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毒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毒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