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器械

出血热传染吗

时间:2023-11-04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疗器械浏览:229评论:0

一、出血热怎么传染

问题一:出血热是否传染人啊,我怕啊出血热不是鼠疫,而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出血热的病名全称是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国际上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中国首例出血热病例1931年出现在东北地区,至今全国发现病例已愈百万。天津市近年发病出现了增多,而且患者中市区人口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对这种病,人类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手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后期往往出现心力衰竭、肺、自发性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病情凶险、病程多会迁延月余,即使治愈也需要严格休息至少1?3个月,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出血热的治疗重在发病早期

出血热病毒对人的危害涉及机体多种器官,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但是这种危害是渐进性的。倘若患病后尽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尽早休息,即可抵御病毒的毒性作用,也可能减少机体的损耗,因此可明显增加康复的机会。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问题二: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本病的传播途径迄今还未完全阐明。可能有以下两种。1.虫媒传播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之一。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革螨通过叮咬吸血可在鼠间传播,也是鼠-人之间传播本病的途径之一。韩国李镐汪等对革螨传播作用作了研究,未能证实上述结果。有人提出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并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2.动物源传播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通过带毒的鼠排泄物可传播本病,已引起重视。(1)呼吸道传播:黑线姬鼠感染后第10天,其唾液、尿和粪便开始有病毒排出,尿排毒时间可长达1年以上。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2)消化道传播:摄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发病者已有报道,也有进同一食物而引起人大批发病的事例。病毒可通过破损的口腔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发病。(3)接触传播:由感染鼠的排泄物或病员血标本污染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引起发病的报道已引起重视,但此种感染机会毕竟较少,不能作为主要传播途径。此外,还发现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鼠间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原地有一定意义,但在人间其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小。综上可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但究竟以何者为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问题三:流行性出血热如何传播的?病毒可以通过鼠类的血液、唾液、尿、粪使排出,鼠向入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播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可以污染尘埃,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能受到感染。(2)消化道传播吃了被带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或胃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发病。(3)接触传播被带有病毒的老鼠咬伤或者伤口宣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病毒就可以进人体内导致感染。如果皮肤、憨膜有破损,接触患者的血液标本也可导致感染。(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出血热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5)虫媒传播通过寄生在鼠身上的革瞒传播。革蛹有叮咬吸血的能力。

问题四: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传染源主要包括啮齿动物、食虫目、兔形目、食肉目及偶蹄目等,但不同地区主要宿主动物不尽相同,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有其相对固定的宿主鼠种。我国目前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其次是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黄胸鼠、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以及林栖的大林姬鼠、小林姬鼠等,此外还有棕背?、红背?等。

传播途径:目前认为出血热的传播方式呈现多途径多样性,但以动物源性传播为主。1呼吸道传播:吸入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尿、粪便、唾液)的气溶胶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方式。2皮肤黏膜传播: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由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3消化道传播:汉坦病毒在水和食物中能够存活较长时间,被汉坦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可能经口腔或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4媒介传播:带病毒的革螨、恙螨叮咬人体也可传播出血热。革螨主要包括格式血历螨、厩真历螨、耶氏历螨、鼠腭毛历螨、柏氏禽刺螨等,恙螨主要是小盾纤恙螨。5垂直传播: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问题五:流行性出血热人与人之间会传染吗朋友你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流行性出血热。

问题六:出血热能通过性生活传染吗好了不会人传染的。出血热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病毒主要由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指导意见:

出血热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都能传播,所以进行性生活也会传播的,如果已经确定是康复了,那么可以进行性生活了,建议就医检查是否康复。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途径是怎样的

直接接触或血液传播

带病毒的虫媒(恙螨等)叮咬或被带病毒的鼠咬伤,受感染鼠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尿液、粪便直接侵入破损的皮肤或黏膜。通过输血传播的非常少见。

呼吸道传播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EHF病毒可经呼吸道传播,并认为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国内尚缺乏确切的病例报告。

消化道传播

有报告证实,因进食带毒鼠污染食物可以在局部地区引起多人发病或暴发流行,提示出血热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

胎盘传播

患病孕妇可经胎盘母婴传播出血热病毒,并可造成流产或死胎。

三、出血热传染吗

出血热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它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这个主要是通过老鼠传染的一种疾病,主要以发热,出血的症状出现。那么出血热传染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1.第一,出血热的确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疾病,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染。但其潜伏期一般为3~10天,极少部分超过两周。

2.第二,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出血热病毒主要由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第三,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主要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发热和出血,然后肾脏会出现损害的情况,这个都是急性病毒性传染最重要的特征。

注意事项

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大力灭鼠,春季着重灭家鼠,冬季着重灭野鼠,可用鼠夹、鼠笼机械法灭鼠。保证家里的卫生,这个传染疾病是很厉害的,要多注意个人的卫生。

四、出血热什么症状,传染吗

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出血热(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其所致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出血热传染吗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人在感染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1985~1987年在几个非洲国家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病毒性出血热抗体检测发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9%。

四、流行特征

至今,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如刚果、安哥拉等,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998年刚果发生马尔堡出血热流行前,本病多为散发,但在家庭、医院及社区内也可暴发。

[病原学]

一、形态与结构

马尔堡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马尔堡病毒为RNA病毒,直径80 nm,长度700~1400 nm,表面有突起,有螺旋形包膜。包膜内有一个管状核心结构,为螺旋状核衣壳所围绕。

二、分子生物学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包括N蛋白(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VP35)、病毒蛋白30(VP30)、病毒蛋白24(VP24)、糖蛋白4(gp4)、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gp7)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VP40)。

三、生物学特性

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

本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培养,其中包括Vero细胞、Vero E6细胞和Hela细胞等。

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2.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是: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型干扰素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受到部分抑制,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反应; 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 4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介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严重病变,如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二、病理改变

除横纹肌、肺和骨骼之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受损。其中肝、肾、淋巴组织的损害最为严重,脑、心、脾次之。肝、脾肿大,呈黑色。肝易破碎,切开时有多量血液流出,呈浅黄色。脾明显充血,滤泡消失,髓质软,呈粥糊样,在红色脾髓中可见大量巨噬细胞。红髓坏死并伴淋巴组织破坏,脾小体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常见透明变性。库普弗细胞(枯否细胞)肿胀凸出,充满细胞残渣和红细胞,窦状隙充满细胞碎屑。门静脉间隙内单核细胞蓄积,但在肝坏死达到高峰时,可见肝细胞再生现象。淋巴组织的单核细胞变形。除了局限的出血和小动脉内膜炎外,肺内损害较少。神经系统的病变主要散布在脑神经胶质的各种成分,包括星状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神经细胞等。神经胶质的损害有两种,一是增生性,表现为胶质结节和玫瑰花状形成。二是变性,表现为核固缩和核破裂。脑实质中可见多处出血。此外,还普遍存在脑水肿。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一般为3~9天,长的可超过2周。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及毒血症症状:起病急,发热,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3~4天后体温下降,在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

2.消化系统表现:发病后第2~3天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1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

3.出血:发病后第4天开始有程度不等的出血,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失血性休克。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4.其他: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第5~7天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躯干,1天后发展为融合性斑丘疹,不痒,到第12天消退。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少尿、无尿及肾功能衰竭;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亦有发生睾丸炎的报道。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病程为14~16天。多于发病后第6~9天死亡。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近期有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2.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敏感度为40 ng/ml),可用于早期诊断。

取皮肤组织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马尔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等检测抗马尔堡病毒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天出现,持续2~3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诊断。

3.核酸检测[LD1]: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和实时逆转录PCR(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接种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阳性者可以诊断。但必须注意,马尔堡病毒分离只能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四、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依靠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急骤起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五、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出血热:1埃博拉出血热:与马尔堡出血热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2肾综合征出血热:有鼠类接触史,临床上有明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3新疆出血热: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4登革出血热: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2.拉沙热: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出血热鉴别。

2.疟疾:典型症状为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血涂片可找到寄生虫,应用抗疟药治疗有效。

3.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帮助诊断,抗生素治疗有效。

由于马尔堡出血热在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应在发病早期进行抗原检测、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试验,以便尽快作出正确诊断。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一般支持治疗

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二、液体疗法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四、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后]

病死率高达20%~90%。体内病毒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发现本病,因此,关键是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和监测,防止本病传入我国。

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特别是对从疫区输入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要严格检疫。

二、尽量不要前往疫区,不要接触可疑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如确需前往疫区或接触感染动物和感染者,应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施,并接受防护知识培训。

三、离开疫区者在21天之内,一旦出现发热,应该立即就医,并务必告诉医生近期的疫区逗留史。

四、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实施相应的检疫措施。对有明确暴露史的旅行者应按接触者对待,实施21天的医学观察,进行留验处理,每日监测体温。有疑似病例,必须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在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

五、对可疑污染场所,包括可疑的人为污染场所,要进行喷洒、喷雾或熏蒸消毒处理。常见消毒剂有过氧乙酸、福尔马林、次氯酸等。紫外线照射可作空气消毒。

六、凡接触感染动物和感染者的医务工作者及疫区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全套防护服进行操作。对所有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要进行严格彻底的终末消毒。

七、所有涉及活病毒的操作必须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