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企业

蛛网膜下腔是什么位置

时间:2023-11-05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药企业浏览:56评论:0

一、蛛网膜下腔是什么位置

蛛网膜,由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蛛网膜下隙。腔内含有少量液体。蛛网膜跨越脑,被覆于脑的表面,与软脑膜之间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这个在旅游卫视的神探医生里讲过,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二、什么是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是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蛛网膜下隙中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下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

还有许多小纤维束将两层膜相连,在某些地方,蛛网膜下隙内的小纤维束消失,腔隙变大,称为蛛网膜下池。

扩展资料

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跨越脊髓和脑的沟裂,包括脊髓蛛网膜和脑蛛网膜两部分,相互延续。

脊髓蛛网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是一层结缔组织,含有胶质、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其内、外面有扁平细胞。

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有蛛网膜粒,突入静脉窦内,脑脊液由蛛网膜下腔经蛛网膜粒渗入静脉内。临床脑膜发生炎变多波及蛛网膜,脑脊液中多有变化,此膜亦可生长各种肿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蛛网膜下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蛛网膜

三、什么是蛛网膜下腔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就是腰麻,也称为脊麻,在腰椎2-3或3-4椎体间隙穿刺,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把药物打到这个腔叫硬膜外麻醉,再往进穿刺有穿破纸的感觉,就是穿破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把局麻药药物打到这个间隙就叫蛛网膜下腔麻醉,这种麻醉适合做下腹部手术、下肢手术以及会阴部手术。如剖宫产、阑尾、痔疮、下肢骨折等。

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腰麻用的普鲁卡因是纯度较高的白色结晶,每安瓿内装150mg。成人一次用量为100~150mg,鞍区麻醉为50-100mg.常用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即普鲁卡因150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2.7ml,再中上0.1%的肾上腺素0.2~0.3ml。最多不超过180mg。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约1~5分钟,作用时间可持续1~1小时。将普鲁卡因150mg溶解于注射用水10ml内,即配成1.5%的轻比重溶液。

(2)丁卡因:丁卡因白色结晶,,成人一次用量为10mg,最多不超过15mg。常用浓度为0.33,用脑脊液1ml溶解丁卡因10mg,再加10%葡萄糖溶液和3%麻黄碱溶液各lml,配成所谓1:1:1重比重溶液。起效时间约5~10分钟,作用时间2~2.5小时。将丁卡因0mg溶于注射用水10ml内,即配成0.1%的轻比重溶液。

(3)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8-15mg,常用浓度0.5%-0.75%,用10%葡萄糖溶液配成重比重溶液,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与丁卡因类似。以注射用水稀释成0.25%浓度以下,为轻比重溶液。用脑脊液稀释形成等比重溶液。

蛛网膜下腔是什么位置

(四).麻醉平面的调节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后,应设法在短时间(5-10分钟内)内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控制。一旦超过药液与神经组织结合所需时间,就不容易调节平面。如果麻醉平面过低导致麻醉失败,平面过高对生理和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局麻药液的比重、容积、病人身高、脊柱生理弯曲和腹腔压力等,但药物剂量最为是腰麻平面的主要因素,剂量越大,平面越高。假如这些因素不变,则穿刺间隙、病人体位和注药速度等是调节平面的重要因素。

(1)穿刺间隙: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病人仰卧时L3位置最高,T5和S4最低,因此在L2-3间隙穿刺并注入重比重局麻药液,病人转为仰卧位后,药液将在脑脊液中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流动,使麻醉平面容易偏高,如在L4-5间隙穿刺注药,则病人仰卧后大部分药液将向骶段流动,麻醉平面容易偏低。

(2)病人体位:病人体位对于麻醉平面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病人注药仰卧后,应随时测定麻醉平面,并根据手术区对麻醉平面的要求,改变病人体位进行调节。例如平面过低时,由于重比重药液在脑脊液中向低处扩散,可转动手术台调到头低位(Trendelenburg位),使平面上升。一旦平面足够立即转动手术台至水平位,并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血压的变化。调节平面应在注药后5~10分钟内完成,否则超过这一时间,药液已与神经组织结合,改变体位不易使其再流动。假如手术部位在下肢,可在穿刺时令病人侧卧于患侧,注药后继续保持侧卧位5~10分钟,麻醉作用即偏重于患侧。如只需阻滞肛门和会阴区,可使病人取坐位在L4~5间隙进行穿刺,以小量药液(约一般量的1/2)作缓慢注射,则局麻药仅阻滞骶尾神经,称鞍区麻醉。

(3)注药速度: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速度愈慢则麻醉范围愈局限。一般采用的注药速度为每5秒钟注射1ml。

(五).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

(1)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腰麻时血压下降可因脊神经被阻滞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所致。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有密切关系。麻醉平面愈高,阻滞范围愈广,发生血管舒张的范围增加而进行代偿性血管收缩的范围减小,故血压下降愈明显。一般低平面腰麻血压下降较少见。合并高血压或血容量不足者,自身代偿能力低下,则更易发生低血压。若麻醉平面超过T4,心加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易引起心动过缓。血压明显下降者可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l,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静注麻黄碱。心率过缓者,可静注阿托品0.3~0.5mg。

2)呼吸抑制:常出现于高平面腰麻的病人,因胸段脊神经阻滞,肋间肌麻痹,病人感到胸闷气短,吸气无力,说话费力,咳嗽无力胸式呼吸减弱,发绀。当全部脊神经被阻滞,即发生全脊椎麻醉,病人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停搏。此外平面过高可引起呼吸中枢的缺血缺氧,这也是呼吸抑制的原因。呼吸功能不全时应给予吸氧并借助或面罩扶助呼吸。一旦呼吸停止,应立即作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3)恶心呕吐:常见于:①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③牵拉腹腔内脏;④病人对术中辅用较敏感。应针对原因采取治疗措施。如提升血压,吸氧,麻醉前用阿托品,暂停手术牵拉等。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药物也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2.术后并发症

1)头痛:发生率3%~30%,多发生于麻醉后2~7天,年轻女性病人多见。其特点是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约半数病人的症状在4天内消失,一般不超过1周,但也有病程较长者。男与女之比为1:2。年龄以20~40岁居多,50岁以上明显减少。由于硬脊膜和蛛网膜的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愈合,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下降和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头痛的发生与穿刺针粗细有关系。所用麻醉药的品种无关,穿刺针较粗或反复穿刺者的发生率较高。为预防腰麻后头痛,应采用细穿刺针(26G)穿刺,避免反复多次,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并防止脱水。目前一般医院多用22G穿刺针,其头痛发生率约为9%;如用26G穿刺针,发生率可降至1%。发生腰麻后头痛者应平卧休息,可服镇痛或安定类药,或用腹带捆紧腹部也有一定疗效。头痛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或右旋糖酐15—30ml,疗效一般较好。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充填疗法。也有采取硬膜外腔内注入自体血的方法治疗腰麻后头痛的报道。

2)尿潴留:较常见。主要是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很敏感,阻滞后恢复较晚,即使皮肤感觉恢复,仍可发生尿潴留。下腹部或肛门、会阴手术后切口疼痛以及病人不习惯于在床上排尿也可引起尿潴留。可以热敷、针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关元和中极)或用副交感神经兴奋药卡巴胆碱(carbachol)0.25mg肌注,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3)化脓性脑脊膜炎:可因直接或间接原因引起,如皮肤感染、脓毒症者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重在预防

4)腰麻后神经并发症:①脑神经麻痹:很少发生。一般在腰麻后1周发病,常先有剧烈头痛、羞明、眩晕,继而出现斜视和复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腰麻后头痛相似,由于脑脊液外漏,脑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衬垫作用。当病人坐起或站立时,脑组织因重力作用下沉而压迫脑神经。展神经是颅神经中走行最长的一对神经,更容易受牵拉或受压而发生功能障碍。治疗:纠正腰麻后低颅内压,给予维生素B以及对症治疗,如缓解头痛等。恢复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人6个月内能自愈,但也有永久性麻痹者。②粘连性蛛网膜炎:比较罕见。病程发展较慢。症状出现短则在腰麻后2~3天,长则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缓慢,常先出现感觉障碍,以后逐渐发展成感觉丧失和瘫痪。其病变是软膜和蛛网膜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均粘连闭锁,血管亦因炎症机化而闭塞,引起脊髓和脊神经根的退行性改变。发生原因不明,药物、异物、化学刺激或病毒等因素都可能有关,③马尾丛综合征:其特点是局限于会阴区和下肢远端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是马尾丛神经受损的结果。症状轻者仅表现为尿潴留;重则大小便失禁。如因穿刺时损伤马尾丛神经纤维,一般数周或数月后可能自愈。如为化学性损害,例如用错药物,恢复比较困难。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腰麻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如阑尾切除、疝修补、半月板摘除、痔切除、肛瘘切除术等等。禁忌证有: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脊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颅内压增高等;②休克;③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感染;④脓毒症;⑤脊柱外伤或结核;⑥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对老年人、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麻醉平面。不能合作者,如小儿或精神病病人,除非先用基础麻醉,一般不用腰麻。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家庭急救注意 1、立即让病人平卧,患者肩下垫上枕头,使上身和头部都略抬高,有利于头部血液回流。同时快速呼叫急救中心。 2、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道阻塞时很危险,应让患者侧身俯卧,下颌前伸,避免窒息发生。 3、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属脑血管异常所致,即使一时止住,有再发的可能。因此,应该进行彻底的治疗。二、出血急性期首先以内科治疗为主 1、绝对安静卧床休息4--6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和严重的咳嗽,防止震动病人头部,避免急性期的再次出血。 2、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病人可同时应用降压药和利尿药,使血压降低20%左右;原来血压正常者,血压可维持在正常低水平,即收缩压维持在90--100毫米汞柱。在药物选择上,近年来多主张选用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这类药物不仅可控制血压,还可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 3、降低颅内压,若发生脑水肿,应给予脱水剂及激素。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甚至有凝血块,影响脑脊液循环,使颅内压增高,易发生脑水肿,甚至出现脑疝,危及生命,应积极治疗。一般应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滴,必要时用速尿肌注。 4、急性出血期,应用止血药,如6-氨基己酸、止血敏、止血芳酸等,连续应用7~10天后减量,通常不少于3周。目前有资料认为,用抗血纤溶芳酸止血效果优于6-氨基己酸,同时能有效预防再发。但由于此类药能增加脑梗塞的机率,因此止血药仍不能降低死亡率。 5、手术治疗是去除病因、止血、防止再发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包括血管夹,或用导管在血管瘤或畸形的血管内放置线圈。后者的风险性虽较低,但技术要求很高,且线圈价格较昂贵,不易普及。脑血管瘤一旦破裂,再复发机会很高,而且复发时死亡率极高。因此,目前认为除病情严重、年龄太大或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者外,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治疗,一旦确诊脑血管瘤,应在几天内做手术,避免再发。脑血管畸形同样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当然对于病情较重,昏迷程度较深者,常有脑室出血和脑内血肿,应根据情况,可先行脑室引流或清除血肿,然后再进行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手术;对于存在脑血管痉挛者,需待血管痉挛缓解后,再进行手术。 7、对抗脑血管痉挛,可用尼莫地平60毫克,每日4次,用至3周以上。 8、头痛剧烈,烦躁不安,可使用安定、鲁米那,必要时用亚冬眠疗法。 9、防治感染,严重病人应给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已感染者,应针对感染的程度及病原菌,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如发病后即出现高热,多为中枢热,物理降温为主。发病3-4日后体温逐渐升高者,应考虑继发感染所致,须积极抗感染。预后及预防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程及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造成出血的原发病。一般来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及时抢救治疗基本上可完全恢复健康,经过 2~3周的治疗后,头痛停止,脑膜刺激征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便会趋向稳定,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这是与脑出血完全不同的,但易复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有资料统计,约1/3的病人在出血后48小时内死亡,死亡率较高。脑血管畸形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较易于恢复。原因不明者预后较好,复发机会也较少。年老体弱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血压增高和颅内压明显增高或偏瘫、失语、抽搐者预后均较差。

记得采纳啊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