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俗称什么(什么是黄辣丁鱼)
一、黄 骨鱼和黄颡鱼是一种鱼吗
是同一种鱼,黄骨鱼别称黄颡鱼。
隶属于辐鳍亚纲、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黄颡种。属淡水底层鱼类。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口大,下位,弧形。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一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鳃盖膜不与腮峡相连。鳃耙短小。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其前缘光滑,后缘具弱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
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
扩展资料
栖息环境:
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食性:
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分布: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池塘、溪流中有广泛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骨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颡鱼
二、黄颡鱼是一种什么样的鱼您知道吗
黄颡鱼,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公灵、黄牯头、湖北利川区域叫黄角丁、黄辣丁、黄腊丁、黄骨聪、昂公鱼、葛格燕、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形态特征:
黄颡体长123~143mm,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
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部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较短,这也是和鲶鱼不同的一个地方。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进食较凶猛。公母颜色有很大差异,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的分类: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岔尾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等。
1、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2、江黄颡鱼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3、光泽黄颡鱼(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4、瓦氏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黄颡鱼其实是一种主要在长江一带生长的鱼种,这种鱼主要生活在一些静水或者是缓流的溪水中。因为这个黄颡鱼的肉质比较的鲜嫩,所以已经是被人工进行培养了。黄颡鱼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对人体的帮助是很大的,因为黄颡鱼中的蛋白质比较丰富。
一、黄颡鱼的食疗功效:
1、养胃:暖胃,治疗胃寒症。
2、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
3、通乳生乳:有补气血、生乳作用,对产妇有通乳汁、补身体、促康复的功效。有开胃健脾、消除寒气、催生乳汁之功效。
4、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5、化痰止咳:适宜多痰,痰粘稠,咳嗽等症状。
6、其他功效:黄颡鱼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二、黄颡鱼的适宜人群:
黄颡鱼适宜消瘦,免疫力低,记忆力下降贫血,水肿等症状的人群,生长发育停滞的儿童。出现头晕、乏力、易倦、耳鸣、眼花。皮肤黏膜及指甲等颜色苍白,体力活动后感觉气促、骨质疏松、心悸症状的人群。高温、重体力劳动、经常出汗的人需要注意补充钠。
也适合脾虚而肿满者,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脚气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者,小儿痘疹初期。
三、什么是黄辣丁鱼
黄辣丁鱼学名是黄颡鱼。隶属于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黄颡鱼,俗名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骨鱼等,是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的淡水经济水产养殖品种,四对胡须;上颌胡须长,在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的基部。身体有鳞。背鳍硬脊具锯齿状后缘。胸鳍棘比背鳍棘长,前后缘有锯齿。脂肪鳍较短。臀鳍条是21-25。尾鳍分叉,鼻须半白半黑。
黄颡鱼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浅滩中。白天藏在水底,晚上活跃。杂食性,主要食物的底栖无脊椎动物。成年男性的肛门后面有生殖过程。四月到五月下蛋。父母有挖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惯。它分布广,产量高,肉质嫩,刺少,脂肪多。最大约1.5公斤。是常见的食用鱼。
黄颡鱼分布于中国所有淡水水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江河湖泊。它的肉很嫩,没有肌肉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
扩展资料:
黄颡鱼的食性: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喂食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还有小鱼。食性随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春天和夏天,其他鱼的卵经常被吞下。
在寒冷季节,食物中的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逐渐减少。黄颡鱼有不同的食性。它的身长是2-4厘米。主要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食,体长5-8厘米。主要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体长8厘米以上。它以软体动物和小鱼为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颡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骨鱼
四、黄辣丁又叫什么鱼
黄辣丁又叫黄骨鱼、黄颡鱼。
黄辣丁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属于鲇形目,鲿鱼科,学名是黄颡鱼,俗名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骨鱼。
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喂食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黄辣丁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浅滩中,适于偏碱性水域,对盐度耐受性差。白天藏在水底,晚上活跃。
黄辣丁鱼肉质嫩,刺少,脂肪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铜、钙、磷、钾、钠等矿物质元素。每百克中含有蛋白质17.8克,脂肪2.7克。最大约1.5公斤,是常见的食用鱼。
黄颡鱼的栖息环境: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