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保健

甲型肝炎病毒(乙脑病毒简介)

时间:2023-11-10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疗保健浏览:93评论:0

一、乙脑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简称为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状。重症病人可有呼吸循环衰竭,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目前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乙脑已由传统的儿童传染病转向成年、甚至老年人。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4.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本病的发生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临床上将乙脑分为以下三期:

甲型肝炎病毒(乙脑病毒简介)

1.初期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倦怠及嗜睡。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本期持续3~4天。

2.极期

此期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

(1)高热:所有病人都有发热,体温与病情成正比,常在1~2天内达高峰,39~400C以上,轻者3~5天,重者可达3~4周以上。

(2)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昏迷。意识障碍程度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经过顺利者,7~10天可恢复。

(3)抽搐:出现于疾病早期,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多见于小儿重症病人(50~70%).与高热同存。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有时可因呼吸道痰阻、呼吸肌麻痹等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

(5)脑膜刺激征。

(6)其它:循环衰竭(多见于老年病人),应激性溃疡(多见于重症病人)。

本期持续4~7天,在发病7~10天左右,体温开始下降,病情迅速改善,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

体温在2~5天渐至正常,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恢复,部分病人在1~3个月才可恢复。个别重病人可有神志障碍,多汗,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等症状,且持续时间很长。

4.后遗症期

恢复期症状在6个月内仍未恢复,称为乙脑后遗症。

在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又分为以下4型。

(1)轻型:体温390C;轻度头痛,呕吐,嗜睡,无抽搐.病程5~7天。

(2)中型:体温39~400C;头痛,呕吐,嗜睡或浅昏迷,脑膜刺激症明显并有抽搐,病理反射阳性.病程7~14天。

(3)重型:体温400C;昏迷,烦躁,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程可达2~4周。有较严重的恢复期症状。可有后遗症发生。

(4)极重型:体温400C以上,深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多在3~ 5天内死亡。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2.对症治疗

(1)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时1次。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高热不退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1次,同时加用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38℃左右。

(2)镇静剂的使用

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儿每次0.1~03mg/kg,肌注,必要时静脉缓注,但不超过10mg。

水合氯醛:成人1.5~2g/次,小儿每次50mg/kg(每次不大于1g),鼻饲或保留灌肠。

(3)降低颅内高压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钟静脉注射,每4~6小时一次。有脑疝者可用2~3g/kg。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4)呼吸衰竭的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

②给氧: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

③气管切开:凡有昏迷、反复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有抗炎、减轻脑水肿、解毒、退热等作用。主要用于重型病人,氢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儿童酌减。

(6)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预防】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龄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龄婴儿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二、黄病毒的乙型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国外亦称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virus),是通过蚊叮咬传播,引起乙型脑炎的病原体。乙型脑炎多发于春夏季,10岁以下儿童多发,近年来,成人及老年人患者相对增加。该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死率高,幸存者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毒包膜表面有刺突为血凝素,在pH6.0~6.5范围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该病毒最易感染的动物为乳小鼠,经脑内接种病毒后,多于3~5天发病,感染鼠脑组织含大量病毒。病毒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元代细胞及C6/36蚊传代细胞中均能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乙脑病毒抗原稳定,很少变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病毒株之间无明显差异,应用疫苗预防效果好。在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致乏库蚊和白蚊伊蚊。在我国南方此病流行高峰在6~7月,东北地区则为8~9月,与各地蚊密度的高峰相一致。蚊感染病毒后,一定条件下,病毒在其唾液腺和肠内增殖,此时若蚊叮咬猪、牛、羊、马等家畜,均可引起感染。动物感染后一般出现短暂病毒血症,并且不出现明显症状。感染的动物成为传染源。带病毒的蚊叮咬易感染动物形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若蚊叮咬易感染人则可引起人体感染。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和扩散宿主。蚊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以及经卵传代,故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乙脑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皮下毛细血管壁和局部淋巴结处增殖,少量病毒入血,随血液播散到肝、脾的单核吞噬细胞中继续大量增殖后,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等全身不适。若不再发展,则为顿挫感染。少数病人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或其防御功能被超越,病毒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表现为高烧,惊厥或昏迷等症状。部分幸存者可遗留痴呆、偏瘫、失语、智力减退等后遗症。(一)病毒分离

取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液、脑脊液和尸检脑组织,接种于C6/36、BHK-21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亦可用乳鼠脑内接种法分离病毒,但敏感性低于细胞分离法。

(二)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均可检测到发病初期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的一闹病毒抗原,阴性结果具有早期诊断意义。采取患者双份血清(两次间隔时间1~2周)做血凝抑制试验,若抗体效价增高4倍或4倍以上可以确诊,单份血清效价320有诊断价值。取病人早期血清标本接种于白蚊伊蚊C6/36株细胞,可分离登革病毒,用ELISA可检测登革热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取病人早期与恢复期血清,检测血凝抗体,如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则有诊断价值。用ELISA检测登革病人血清的特异性抗体,由于该抗体出现比IgG早,可用作早期诊断,发病第五天抗体阳性率为80%,至第6~10天达99%。

登革病毒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简介

简称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周身高烧、抽痉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有效地降低乙脑发病率。人体接种疫苗可提高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对预防乙脑也有良好效果。乙脑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1935日本学者首先从因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到该病毒,故国际上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JBE)。1950年以来,中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与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中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四、乙脑病毒简介

目录 1中文名称 2英文名称 3分类类型 4分类 5 GeneBank编号 6日本脑炎病毒的发现 7日本脑炎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征 8日本脑炎病毒的抗原性 9日本脑炎病毒的培养 10日本脑炎病毒的病原性 11日本脑炎病毒的分布和季节性 12日本脑炎病毒疫苗研制和病毒病的防治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日本脑炎病毒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日本脑炎病毒已经自动替换为乙脑病毒,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中文名称

乙脑病毒

2英文名称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3分类类型

4分类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乙脑病毒

5 GeneBank编号

[M18370]

6乙脑病毒的发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由蚊为媒介而传播,以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多发于夏秋蚊类大量孳生的季节。乙型脑炎最早在日本发现,1871年对这种疾病仅有临床上的初步认识,1924年大流行时才证实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由于它首先在日本发现,分类上命名为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1934~1936年,日本马脑炎大流行,用小鼠由病马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进而证明这种病毒的性状与从人脑中分离的病毒完全一致,随后又曾从猪、牛、山羊等动物体内分离到同样的病毒。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人)的最早报道,是在1921年,1934年用中和试验加以证实。1940年由尸体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证明与乙脑病毒相同。全国解放后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日本脑炎病毒。

我国有关马的乙型脑炎病例及其发病流行情况,开始报道于1942年。

7乙脑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征

日本脑炎病毒正式命名为乙脑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球形,直径40nm,外有一层包膜,表面有突起。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囊膜和囊膜突起构造,并可观察到去掉包膜的核心,核心直径为30nm,亦为球形。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均可使其灭活。但其存活时间又与稀释剂的种类和稀释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在以脱脂乳为稀释剂时,于30℃放置120小时后还有活存病毒,但如以生理盐水稀释,则迅速灭活。10%正常灭活兔血清和0.5%乳白蛋白水解物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病毒的稀释度越高,病毒死亡也越快。

乙脑病毒对胆汁和去氧胆酸盐敏感。乙醚和氯仿也有明显的灭活作用。丙酮似乎只能破坏病毒的表面结构,感染性不被彻底破坏。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尔、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

乙脑病毒对酸敏感,实践中常用1%盐酸作不耐热器材,如塑料滴定板的消毒剂。日本脑炎病毒对胰酶敏感,是应用组织培养细胞增殖日本脑炎病毒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8乙脑病毒的抗原性

乙脑病毒在抗原性上与墨累河谷脑炎病毒(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和圣路易脑炎病毒(St. Louis encephalitis virus)比较接近。在血凝抑制试验中,这4种病毒在黄病毒属中构成一个亚群,分类上同归于乙脑病毒组。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力,也对西尼罗病毒等呈现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以及保护作用。

乙脑病毒的各个毒株,虽然常在毒力和血凝特性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但并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人们一直关心乙脑病毒是否存在毒型的问题,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乙脑流行病学及其防制工作上的一个重要依据。疫苗生产中多年来采用的一个病毒株即“中山株”,这是1935年由日本三田村等人自患者脑组织分离获得的。但在1958年,又从蚊体内分离到1株与中山株不尽相同的新毒株。

应用中和抗体吸收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都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命名为JaGArol株。

在用中山株疫苗接种的儿童血清内,其对中山株病毒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其对JaGArol株病毒的抗体效价,但在应用这两个病毒株制备的抗原分别测定自然发病者的血清时,却呈现同样的抗体效价。这表明,中山株与JaGArol株病毒的抗原性及其与抗体的结合力没有差异,但在抗原成分的组成或构造上有所不同。

9乙脑病毒的培养

乙脑病毒可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例如鸡胚成纤维细胞、鼠胚的肌和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人胚的肺和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继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但通常只在仓鼠肾原代细胞、

猪肾和羊胎肾细胞上恒定地引起明显的病变,并可在琼脂覆盖下的鸡胚成纤维单层内产生清晰的蚀斑。乙脑病毒也可在蚊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产生较高效价的病毒,但是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虽在琼脂覆盖下经常可台产生蚀斑。

10乙脑病毒的病原性

乙脑病毒在蚊叮咬时侵入动物体迅速进入血流。先在神经外组织(肝、脾、胰、心、肾等器官),特别是其网状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症。大多数动物机体在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内脏和血液中的病毒被迅速消灭,感染过程至此终止。动物机体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性,即所谓的隐性感染。在小白鼠中,日本脑炎病毒能在除神经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内增殖,在肝、脾、心、肾上腺以及皮下组织中,都能发现病毒增殖。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马、骡、驴、猪、牛、绵羊、山羊、骆驼、狗、猫、鸡、鸭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和鸟类均有感染性,并都可能出现病毒血症。但除人、马和猪外,通常不呈现临床症状。其实即使是人、马和猪,绝大多数也是不显性感染。

马属动物特别是幼驹对本病毒易感,多数呈温和形式隐性经过,只有少数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很低。感染马不会将病传递给其它马匹,也不会感染蚊,是终未宿主。

野禽特别是苍鹭,是病毒的天然贮主,病毒在其体内增殖而不显示临床症状。引起人畜感染的主要媒介可能是三带库蚊,其它库蚊也有可能。越冬蚊的体内可携带病毒并传递给后代,这是本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11乙脑病毒的分布和季节性

乙脑发生于日本、朝鲜、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见于苏联远东沿海地区和美国关岛。在我国的分布也较广泛。但各地的流行程度随气温、雨量、地形以及牲畜饲养等条件的不同而异。在气侯温暖、潮湿多雨以及沼泽地区,由于媒介蚊的大量孳生,最易流行本病。

12乙脑病毒疫苗研制和病毒病的防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