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招商

陶弘景的性格特点(陶弘景)

时间:2023-11-12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药招商浏览:61评论:0

一、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一称「华阳先生」,南朝著名道士。自承尧帝(陶唐氏)后裔,世居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为当地名门,祖先世代为官。其母郝氏怀胎时感异梦,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下陶弘景。陶弘景五岁便喜欢读书,九岁已通读六经、善于作文。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求知欲强,「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陶弘景早年便博通儒学,曾注解儒家经典。怀抱鸿鹄之志,追求功名,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他,却在正值盛年的三十七岁(公元492年)选择辞官归隐。从外在环境的角度来看,陶弘景面对战争连年、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除了厌倦官场之外,多次目睹好友卷入政治风暴而遇难,自然有避祸保身的想法;加上仕途不顺,屡屡得不到升迁机会,当时世外隐士和门阀政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士作为当权者的智囊,生活上的困难便能透过当权者、官僚人员的资助来解决。南朝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陶弘景在茅山建造三层楼的道馆,一楼接待宾客,弟子居于二楼,陶弘景独自住在三楼。此举虽是为了杜绝世俗干扰,但陶弘景仍和朝廷、名士有所往来。梁武帝即位后,请陶弘景订定国号和登基吉日,并经常拿国家大事征求陶弘景的意见,两人关系密切,被当时的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陶弘景的祖父和母亲笃信佛教,使他可能从小就对佛教有些许认识。长大后的交游、拜访对象,也不乏著名的佛教徒,甚至是佛门高僧。梁武帝时期举国崇佛,陶弘景作为著名道士,势必得对佛教做出回应,从他的作品来看,一方面进行佛道论争,一方面却也融摄佛教,到后来甚至主张佛道并重、三教调和。陶弘景曾梦佛授记,号「胜力菩萨」。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五十七岁的陶弘景到宁波礼拜阿育王塔,誓受佛戒,并且在茅山建造佛堂、佛塔。陶弘景颇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岁,容貌却像壮年。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陶弘景预知死期,作《告逝诗》,卒于茅山朱阳馆。由于兼修佛教,所以命令弟子采用佛道融合的丧葬仪式,埋葬在句容县雷平山,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下诏,赠「中散大夫」之职,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在十岁得到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对养生、神仙之学的兴趣。十五岁撰《寻山志》,二十七岁写《水仙赋》,两相对照之下,陶弘景所向往的,从流连山水、逍遥自在的生活,转变成对长生的追求,文中出现许多畅游仙境、神人交流、服食仙药的叙述,带有浓厚的道教信仰色彩。二十九岁那年,陶弘景的母亲过世,加上生了重病而感通一段神秘经验,此后三年守孝期间开始有系统的接触道教经典,拜兴世馆主孙游岳(公元399年——公元489年)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孙游岳的弟子有数百人,只有陶弘景特别受到青睐,尽得真传。孙游岳死后,陶弘景到处寻访隐逸之士,并广泛搜求杨羲、许谧、许翙的手书真迹,加以整理、注释成道教上清经派的重要典籍《真诰》、《登真隐诀》等书,俱为研究六朝道教史的重要资料,其严谨的校勘方法曾获胡适(公元1891年——公元1962年)赞赏。《真诰》全书共七篇,在引用正史、吸收佛教的《四十二章经》以外,还旁征博引三百余部道教典籍;将真人、神仙的口授之语记录下来,阐述上清经派的信仰、神学、仙话、神灵、禁诫、经典、方术、人物等。另外,陶弘景汇集弟子周子良的冥通纪事成《周氏冥通记》,全书以日记的笔法叙述周氏感通仙真下降与灵异之事,内容大致包含教诫、仙真事迹、见证、授经箓、神仙品级、规劝、仙道修行等。陶弘景除了整理道教经典,编定道教仪式,更建构出一套道教神仙谱系观念,纂集成《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现今收入《正统道藏》的版本经过唐末道士闾丘方远校定),将当时道教信奉的天神、仙真排定等级、座次,影响后世道教的神仙体系。

陶弘景博学多才,精通阴阳五行、天文历算、地理方物、本草医药等领域,终其一生广泛搜集并整理医药、养生、天文、占候、冶炼、兵法等书,喜好著述的个性使他留下诸多作品。陶弘景的医药成就乃延续祖父、父亲的家学,加上经年累月的勤学、整理和试验,留下不少医药著作,希望可以成为家学的一部份,使后代子孙「永嗣善业」。例如他增补葛洪的《肘后方》;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增补魏晋医家之说,撰成《本草经集注》,新创药物的分类方式,沿用至今;而《养性延命录》主要采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方法。陶弘景的宗教实践行为和他的学识密切相关,例如他认为养生、服食、炼丹都和医药学相通,道教实践必然涉及其他面向的知识。这也体现在陶弘景的工艺技术上,他曾为了修道所须而制作浑天象,用以观测天文;他在为皇帝炼制金丹之余,不止一次奉诏命铸造刀剑,显示其冶炼技术高超,以品质精良闻名,并编纂《古今刀剑录》。可见陶弘景不但学识渊博,也是一位工艺大师。

总的来说,陶弘景是南北朝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整理道教经典、道法及教义,奠定道教上清经派的神学体系,编撰道书数十种,可谓当时道教学术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的弟子众多,由于长期以茅山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因此又被尊为「上清派茅山宗」的开创者。

二、陶弘景是什么是什么朝代的人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的人。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

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扩展资料:

据统计,陶弘景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

《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

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

三、陶弘景的朝代及简介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曾经为官,后辞官归隐坚决不再出仕,精通医药、炼丹,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有不少著作传世。

陶弘景的性格特点(陶弘景)

陶弘景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十岁的时候因为看了葛洪的《神仙传》而迷上养生之道。因此,他小小年纪就才学不凡,声名远播,擅长琴和棋,书法上工于草书和隶书。

等到萧道成当上丞相之后称帝,还没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后任命为诸王的侍读,之后担任奉朝请一职,这是一个十分闲散的`官职。当时朝廷的礼仪事务,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请教,可见他深受器重。不过,陶弘景志不在官场,他虽然和诸王等贵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于权利和富贵,总是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书辞职,临行时朝中百官为他设宴践行,因为当时来送的人太多,帐篷和车马都堵住了道路。之后,他就隐居到来山中去修行,并把那座山称之为茅山,学习道教的符箓炼丹道法等,并且游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朝建立后皇帝几次请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绝,不过还是十分尊重他,时常写信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欢写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领域。去世时已经八十有五,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是哪个朝代的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隐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创始人。他寿命很长,在世八十几年,历经了宋、齐、梁三朝,后世一般认为他是南梁时期的。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当时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参军,父亲当过孝昌的县令,可见世代为官。而他也从小熟读经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

之后,萧道成发动兵变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齐朝以代替宋。而当时,陶弘景也已经二十几岁,开始出仕。之后十几年,他就一直在齐朝为官,先后成为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的侍读,还兼任着他们的书记。等到他三十六岁,也不过是一个奉朝请,一个十分闲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说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不过这也与他的性情有关,陶弘景从小喜欢道教养生之类的东西,为官后也时常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于是,他就不愿自取其辱,辞官归隐。

辞官后的陶弘景,拜师道士修行,学习符箓炼丹养生等等。他时常游历名山大川,寻访仙药,不过后来主要是隐居在茅山,撰写道教著作。而期间,502年的时候,齐朝也步了宋朝的后尘,梁朝建立,当时皇帝几次请陶弘景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了。不过皇帝还是深念他以前的功劳,派人给他送炼丹的材料,给他在茅山建道观等,时常写信向他请教国家大事。

等到陶弘景去世,南梁的皇帝还下诏封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四、“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故事是怎样的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是南朝齐梁时的一个大学者,对天文、历算、地理、药学无所不精。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陶虽不为官,但梁武帝与他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从小就有钻研精神,治学严谨。《诗经》里有这样的说法:蜾蠃(一种寄生蜂)这种小虫,只有雄虫,没有雌虫。它们怎么繁殖后代呢?它飞到菜地里,把一种名叫螟蛉的幼虫衔回自己的窝里,对它念念有词:“快点变成我!快点变成我!”不多久,螟蛉果然就变成了和蜾蠃一模一样的,成了蜾蠃的儿子。《诗经》是这么说的,一代代传下来,人们也就信以为真,甚至还把领养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读到《诗经》里关于蜾蠃的诗句,觉得不可相信。恰巧有个朋友来拜访,就谈起了这个问题。朋友说:“您是一本活书,无所不知。您给我讲一讲蜾蠃养螟蛉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下子可难住了陶弘景,一时间回答不上来,只好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等我查查书再告诉你吧。”

陶弘景查了不少书,可是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时的,全都是一样的说法。陶弘景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查书是查不出结果的。我何不亲自去观察一下。陶弘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终于弄清楚了蜾蠃衔螟蛉的真相。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它衔螟铃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当食物。它用尾巴上的针把螟蛉刺得半死,衔回窝里,等自己产的卵孵化出幼虫来,幼虫就把螟蛉当做食物。等到那位朋友再来拜访时,陶弘景把螟蛉变蜾蠃的秘密详细地告诉了他。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也就不相信那个传说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学的严谨性。

陶弘景用这样的科学态度,对中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汉代时,有人写了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部书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并把这些药分成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药无毒,有强身和补养的功效;中品的药有些毒性,既有治病的功效,又有补养身体的功效;下品的药毒性大些,主要是用来治病的。这里所说的“毒性”,并不是指对人的身体有毒,而是指治疗疾病的作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糙,也不太恰当,容易出差错。汉代到南北朝已经有几百年了,这部书有些落后了。陶弘景搜集了《神农本草经》上有记载的新药三百六十五种,连同以前的药共七百三十种,写成了一部新的药书,叫做《神农本草经集注》。

在这部书里,陶弘景不再根据上中下三品的方法分类,而是根据药物的天然属性来分类。他把中药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大类,在每一种药下面,注明了各自的药性,是热药还是凉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等等。人们在翻阅这本书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药物,十分方便。陶弘景在研究过程中,潜心摸索,创造出了一种叫“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法,也就是把药物按病分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一直沿用到现在。

陶弘景研究中药并不是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而是背起行囊,拿着药锄,到野外去实地考察。他十分注意收集民间的验方,认为这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积累,有很强的实用性。有一次,他走累了,找了个村庄休息下来。村里有个人的小便不通,十分痛苦。村里的长者找来一些牵牛子,碾成粉末,和着水给那个人服下去。过了一会儿,那个人的小便畅通了,人也舒服了许多。陶弘景见状十分惊奇,就拿出笔墨记在本子上:牵牛子能利小便。在陶弘景的著作里,不少地方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

陶弘景是一位脚踏实地、深入民间的医药学家,也因此取得了高于同时代人的成就。陶弘景不仅是一位医药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写的诗、词、赋、论文辞典雅,在当时很有名气。他还擅长书法,尤精草书、隶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