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是什么教会(红十字会简介)
一、红十字会的简介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里程碑 1949港督委派医务卫生署长协助成立英国红十字会中国香港分会,提供寻人、协助难民及为军部医院提供服务。 1950七月十二日英国红十字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香港分会。成立第一队义务妇女工作队,为政府医院提供折制纱布。 1951教导荔枝角医院精神病人制作工艺品,是关怀病人服务的雏型。 1952成立捐血服务部,首年捐血人数483人。 1953赈灾仓库启用。发衣物予石硖尾大火灾民。 1954第一所医院学校在荔枝角医院儿科部开办。 1956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少年团。 1962特殊学校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及儿童安置所启用。赈济受台风温黛袭港影响的灾民。国内难民大量涌港,本会协助赈济。 1965位于湾仔夏悫道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总部落成启用。 1967另一所特殊学校甘乃迪中心启用。 1968慈云山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 1973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第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启用。 1975开办成人医疗用具借用服务。丹麦货轮「马士基」号载来三千七百多名越南难民,本会难民服务大为扩展。 1976开办工业急救训练课程。 1979扩展寻人服务,协助越南难民。‧接管北启德难民营,并在营中设立越南难民医疗中心。 1980本会邵逸夫会长率领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红十字会。荃湾捐血站开幕。 1981慈云山伤残青年宿舍迁往观塘顺利村易名「顺利宿舍」。 1984位于京士柏道的输血服务中心白普理大厦落成启用。 1987将北启德难民营移交予基督教难民服务处管理。开展儿童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1989位于修顿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港岛总部启用,由英国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赞助人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主持开幕。 1991本会为中国华东水灾大规模赈灾筹款,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多万。本会与医院管理局签署管理合约,输血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局架构。 1992成立第一队耆英制服队伍。 1994工业急救训练中心易名「急救训练中心」,由卫生署资助经常开支。 1995协助社会福利署举办健康护理课程,为安老院保健人员提供合资格护理训练。医院图书馆服务易名「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由医管局资助。本会主办亚太区首次急救比赛。 1996位于沙田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白普理中心落成。 1997随着中国香港回归中国,本会由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转为中国红十字会内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本会获政府委托作为「长者定居广东省续领综援计划」中介机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网页启用。 1998领导本会三十年的会长邵逸夫先生及主席郑栋材博士荣休,分别由董赵洪娉女士及杨铁梁先生继任。协助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制作的亚太区网页启用。本会与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港合办「大型紧急医疗援助国际培训班」。输血服务中心成立全港首间免费的脐带血库。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在葵涌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迷你病人戏院。 1999输血服务中心取得ISO9002品质管理证书。‧首次派出一位麻醉师前往非洲肯雅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工作。 2000庆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举办「名人服务庆金禧」筹款活动、「急救动力共闯2000」、「凝聚爱心能量、共建关怀社群」服务大行动及「青年力量2000」等活动。发行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及九广铁路纪念车票。出版《山上之城》五十周年纪念书册。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以输血服务、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广人道主义为题。 2001进行机构组织更新,将原来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分拆成「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及「医护服务部」两个部门。本会甘乃迪中心开办全港首个特殊学校中六预科班。 2002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本会于过去十多年来对中国大陆各项救灾、备灾及其他发展项目的特殊贡献。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将「血液核酸测试(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进中国香港,缩短了爱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测试空窗期。响应国际义工年暨国际义工日,与社会福利署合办「编织送温暖,网络传爱心」活动,共有1500多位本地及外籍义工参与。开展「爱滋病同伴教育计划」。参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中国香港首位华人义务医护人员(区耀佳医生)远赴非洲肯尼亚的红十字会战地医院服务。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凭著推行优质服务的卓越表现,荣获「2002年亚洲医疗机构管理奖」。开办「假日之友」残疾人士假期日间照顾服务。 2003迅速对本港于3月初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作出回应,展开防炎工作,包括:派发38万张推广防炎知识的心意卡、制作「心意树」送予医护人员、制作10万个防炎包送给长者及长期病患者、送赠15万套防炎衣物给病房支援人员及护老者、为隔离中心提供后勤支援等。在「沙士」疫情过后,与国际及国内的红十字会成员分享抗「沙士」的经验。在新界大埔区开展本会首个大型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五星健康五星家」。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香港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成立「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2004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百周年纪念活动。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办的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扩展至包括菲律宾、星加坡及中国大陆的大学法律系参赛队伍。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由中国香港大口环迁至位于九龙牛池湾的新校舍。 2005输血服务引进ISO9001/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主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中国香港召开的「全球海啸救灾工作会议」,共40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国际组织出席。举办「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共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11所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参赛。首次提名中国香港护理人员角逐「南丁格尔奖」,冯玉娟女士成为首位中国香港得奖者。自9月1日起接手管理「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南亚海啸救灾工作获破纪录的支持
截至10月底获中国香港市民共港币六亿二千多万元的捐款。在受灾地区的救援及重建工作逐步扩展,于印尼及斯里兰卡设立救灾办事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及其夫人曾鲍笑薇女士分别接任本会新的赞助人及会长。 2006第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学校际比赛于3月18日举行,一共邀得14所来自亚太区大学的法律学院学生参加,是区内最大规模的比赛。最后由澳洲昆士兰大学胜出。 2006年为红十字青少年金禧纪念,年内举办了一连串庆祝活动,包括3月12日的「红人五十显关怀」、5月7日的「人道服务在中国香港」启动礼及11月19日的「青年力量显关怀」。在青少年会员人数急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的会员及义工人数突破20
000人「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自2005年底成立后,于2006年度共招募超过6
300名市民登记志愿捐赠骨髓,并接获420名本地及外国病人要求寻找骨髓捐赠者及安排660次进一步的血液测试。最后成功为29名病人找到骨髓作移植治疗。 2006年度周年捐血颁奖典礼得奖人数(捐血25次及其倍数)再创新高,达1
905人。本港捐血纪录保持者亦创下捐血超过350次的佳绩。葵涌医院医院学校精神科由本年9月起首设高中课程。本年9月,甘乃迪中心于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大口环旧址完成扩校工程。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苏婉娴女士于10月8日获颁「200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项,以表扬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卓越表现及贡献。「五星健康五星家」社区健康计划于本年度推展至葵青区,并于10月14日举行启动礼。截至2006年尾,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已从南亚海啸筹得款项中拨款约港币5亿元用于紧急赈灾工作及分配投放于中、长期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服务地区遍及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及非洲塞舌尔。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在多所大专院校推动「国际服务领袖培育计划」,把关怀足迹推展至广东河源山区、泰国布吉和蔻立,以至非洲肯雅,大大扩阔他们的人道视野。本年12月初,医护服务部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携手合作,在北京市为51名急救师资举办急救师资特训课程,为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作好准备。 redcross/home.cfm?Mid=84&FMid=83&popup=0&langid=2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里程碑 1949港督委派医务卫生署长协助成立英国红十字会中国香港分会,提供寻人、协助难民及为军部医院提供服务。 1950七月十二日英国红十字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香港分会。成立第一队义务妇女工作队,为政府医院提供折制纱布。 1951教导荔枝角医院精神病人制作工艺品,是关怀病人服务的雏型。 1952成立捐血服务部,首年捐血人数483人。 1953赈灾仓库启用。发衣物予石硖尾大火灾民。 1954第一所医院学校在荔枝角医院儿科部开办。 1956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少年团。 1962特殊学校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及儿童安置所启用。赈济受台风温黛袭港影响的灾民。国内难民大量涌港,本会协助赈济。 1965位于湾仔夏悫道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总部落成启用。 1967另一所特殊学校甘乃迪中心启用。 1968慈云山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 1973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第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启用。 1975开办成人医疗用具借用服务。丹麦货轮「马士基」号载来三千七百多名越南难民,本会难民服务大为扩展。 1976开办工业急救训练课程。 1979扩展寻人服务,协助越南难民。‧接管北启德难民营,并在营中设立越南难民医疗中心。 1980本会邵逸夫会长率领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红十字会。荃湾捐血站开幕。 1981慈云山伤残青年宿舍迁往观塘顺利村易名「顺利宿舍」。 1984位于京士柏道的输血服务中心白普理大厦落成启用。 1987将北启德难民营移交予基督教难民服务处管理。开展儿童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1989位于修顿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港岛总部启用,由英国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赞助人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主持开幕。 1991本会为中国华东水灾大规模赈灾筹款,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多万。本会与医院管理局签署管理合约,输血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局架构。 1992成立第一队耆英制服队伍。 1994工业急救训练中心易名「急救训练中心」,由卫生署资助经常开支。 1995协助社会福利署举办健康护理课程,为安老院保健人员提供合资格护理训练。医院图书馆服务易名「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由医管局资助。本会主办亚太区首次急救比赛。 1996位于沙田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白普理中心落成。 1997随着中国香港回归中国,本会由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转为中国红十字会内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本会获政府委托作为「长者定居广东省续领综援计划」中介机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网页启用。 1998领导本会三十年的会长邵逸夫先生及主席郑栋材博士荣休,分别由董赵洪娉女士及杨铁梁先生继任。协助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制作的亚太区网页启用。本会与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港合办「大型紧急医疗援助国际培训班」。输血服务中心成立全港首间免费的脐带血库。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在葵涌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迷你病人戏院。 1999输血服务中心取得ISO9002品质管理证书。‧首次派出一位麻醉师前往非洲肯雅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工作。 2000庆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举办「名人服务庆金禧」筹款活动、「急救动力共闯2000」、「凝聚爱心能量、共建关怀社群」服务大行动及「青年力量2000」等活动。发行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及九广铁路纪念车票。出版《山上之城》五十周年纪念书册。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以输血服务、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广人道主义为题。 2001进行机构组织更新,将原来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分拆成「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及「医护服务部」两个部门。本会甘乃迪中心开办全港首个特殊学校中六预科班。 2002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本会于过去十多年来对中国大陆各项救灾、备灾及其他发展项目的特殊贡献。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将「血液核酸测试(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进中国香港,缩短了爱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测试空窗期。响应国际义工年暨国际义工日,与社会福利署合办「编织送温暖,网络传爱心」活动,共有1500多位本地及外籍义工参与。开展「爱滋病同伴教育计划」。参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中国香港首位华人义务医护人员(区耀佳医生)远赴非洲肯尼亚的红十字会战地医院服务。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凭著推行优质服务的卓越表现,荣获「2002年亚洲医疗机构管理奖」。开办「假日之友」残疾人士假期日间照顾服务。 2003迅速对本港于3月初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作出回应,展开防炎工作,包括:派发38万张推广防炎知识的心意卡、制作「心意树」送予医护人员、制作10万个防炎包送给长者及长期病患者、送赠15万套防炎衣物给病房支援人员及护老者、为隔离中心提供后勤支援等。在「沙士」疫情过后,与国际及国内的红十字会成员分享抗「沙士」的经验。在新界大埔区开展本会首个大型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五星健康五星家」。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香港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成立「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2004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百周年纪念活动。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办的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扩展至包括菲律宾、星加坡及中国大陆的大学法律系参赛队伍。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由中国香港大口环迁至位于九龙牛池湾的新校舍。 2005输血服务引进ISO9001/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主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中国香港召开的「全球海啸救灾工作会议」,共40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国际组织出席。举办「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共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11所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参赛。首次提名中国香港护理人员角逐「南丁格尔奖」,冯玉娟女士成为首位中国香港得奖者。自9月1日起接手管理「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南亚海啸救灾工作获破纪录的支持
截至10月底获中国香港市民共港币六亿二千多万元的捐款。在受灾地区的救援及重建工作逐步扩展,于印尼及斯里兰卡设立救灾办事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及其夫人曾鲍笑薇女士分别接任本会新的赞助人及会长。 2006第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学校际比赛于3月18日举行,一共邀得14所来自亚太区大学的法律学院学生参加,是区内最大规模的比赛。最后由澳洲昆士兰大学胜出。 2006年为红十字青少年金禧纪念,年内举办了一连串庆祝活动,包括3月12日的「红人五十显关怀」、5月7日的「人道服务在中国香港」启动礼及11月19日的「青年力量显关怀」。在青少年会员人数急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的会员及义工人数突破20
000人「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自2005年底成立后,于2006年度共招募超过6
300名市民登记志愿捐赠骨髓,并接获420名本地及外国病人要求寻找骨髓捐赠者及安排660次进一步的血液测试。最后成功为29名病人找到骨髓作移植治疗。 2006年度周年捐血颁奖典礼得奖人数(捐血25次及其倍数)再创新高,达1
905人。本港捐血纪录保持者亦创下捐血超过350次的佳绩。葵涌医院医院学校精神科由本年9月起首设高中课程。本年9月,甘乃迪中心于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大口环旧址完成扩校工程。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苏婉娴女士于10月8日获颁「200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项,以表扬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卓越表现及贡献。「五星健康五星家」社区健康计划于本年度推展至葵青区,并于10月14日举行启动礼。截至2006年尾,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已从南亚海啸筹得款项中拨款约港币5亿元用于紧急赈灾工作及分配投放于中、长期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服务地区遍及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及非洲塞舌尔。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在多所大专院校推动「国际服务领袖培育计划」,把关怀足迹推展至广东河源山区、泰国布吉和蔻立,以至非洲肯雅,大大扩阔他们的人道视野。本年12月初,医护服务部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携手合作,在北京市为51名急救师资举办急救师资特训课程,为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作好准备。
参考: redcross/home.cfm?Mid=84&FMid=83&popup=0&langid=2
简史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里程碑使命及理想我们力求这世界每一个人都尊重及保护人的生命和尊严;所有人都能不分种族、信仰及背景,乐意和自愿地向伤病者、受困苦者及弱势社群施以援手。我们倡导人道精神,相信及尊重人类生命的价值及个人的尊严。我们提供无私及至善的关怀,保护生命和健康,扶助容易受伤害的人士,让他们有能力过著安全及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宣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和训练义工,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得以助人自助,实践人道精神。我们支持世界红十字运动,致力扩展全球性的人道服务网络、鼓吹人们对生命及尊严的关注,倡导持久和平。核心价值我们坚守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志愿服务、统一及普遍。我们尊重生命、人的价值和潜能,无论他们健全与否。我们以人道而非慈善精神为本;我们服务他人而非单纯施予。我们提供优质的关怀照顾、并致力提高服务水平,以臻至善。我们的工作会向服务对象、支持者和社会负责。我们相信志愿服务精神及人类团结互助的理想。
参考: redcross/home.cfm?langId=2&Ver=G
二、国际红十字会简介
国际红十字会创立于1863年,她的创始人是瑞士人亨利·杜南。
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战事频繁,1859年6月24日,杜南途经意大利北部小镇索尔弗利诺,正赶上法国、撒丁国联军与奥地利军之间的一场恶战,战场上尸横遍野,死伤者达四万多人,无助的伤兵在烈日下痛苦挣扎,他组织居民抢救伤兵、掩埋尸体。就在这时,一个伟大的设想在他心中萌发了。他向国际社会呼吁,制定一个国际法律,对交战双方的战俘要实行人道主义,保证伤员中立化,一旦发生战争,应不分国籍,不分民族和信仰全力抢救伤员,减少死亡。这一人道主义的提议在欧洲赢得了广泛的共鸣,瑞士日内瓦公共福利会选出了亨利·杜福尔将军、琼斯塔夫·莫瓦尼埃律师、路易·阿皮亚医学博士、狄奥德·莫诺瓦医学博士及亨利·杜南组成五人委员会,并于1863年2月17日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会议,由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前身成立了。
1863年10月26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外交会议,并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各国建立救护团体,为了表示对瑞士的敬意,其标志定为“白底红十字”(瑞士国旗为红底白十字)。1864年8月8日至22日,又签订了《红十字公约》,公约中规定:战场上进行救护的医院及人员处中立地位,应受保护;应对伤病员不分敌友均给予救护。至此,亨利?杜南理想中的救护团体“红十字会”和国际性协议“日内瓦公约”正式诞生了。随后,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欧、美、亚三洲的主要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红十字会。我国的红十字会也于1904年在上海诞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2年1月15日通报各国,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会的成员。
红十字标志只是在武装冲突中传达特定信息的符号,是一种保护性标志,其中不含任何政治、宗教、哲学等各种意义。但在1876-1878年俄罗斯与土耳其战争前夕,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通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他们将采用红新月来标明自己的救护车辆,但仍会尊重和保护有红十字标志的敌方救护车辆,他们所提出的理由是“……‘红十字’是对穆斯林士兵的冒犯……”。而且土耳其还表示,如果它所提出的修改不被接受的话,它也无法强令自己的军队尊重日内瓦公约。这样,土耳其单方面改变了1864年日内瓦公约第九条的条款。由于战争已迫在眉睫,考虑到救助伤兵的紧迫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暂时接受了红新月标志。在1929年召开的国际外交会议上,红新月标志被正式承认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但强调红十字和红新月标志不具有任何宗教性。现在世界上有20多个阿拉伯国家和部分伊斯兰国家使用红新月标志。
一百多年来,红十字会的卓越贡献使这一标志具有了极大的号召力和权威性。随着红十字会会员国的发展,红十字会的任务也开始由单一战伤救护发展到对自然灾害的援助、意外伤害的急救、自愿输血、社会福利以及开展世界各国红十字会、红新月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壮大和平力量,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等。为了纪念杜南对世界红十字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执行理事会1948年决定将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定为国际红十字日。
三、红十字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红十字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而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中国红十字会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扩展资料
红十字志愿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和红十字志愿者参与,完全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人道服务的行为。志愿服务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之一,是践行人道理念的重要途径,“无志愿服务,无红十字运动”。
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涉及应急救援、卫生关怀、人道救助、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宣传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红十字青少年、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简介
四、红十字的由来是什么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由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等5人创建“五人委员会”发展而来的。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战役期间目睹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回国后撰写《索尔费里诺回忆录》并主张大力发展国际公约从而为在战场上受伤的人以及救护人员和战地医院提供保护并保证他们的中立性。
国际红十字会在1863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初名“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次年12个创始国签署了《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立意在战争时期为双方伤兵提供不分彼此的救助。
中国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组织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中日两国在台湾发生冲突,上海的《申报》与《字林西报》讨论了伤兵救助问题。
扩展资料
“红十字”标志
该组织以白底红十字作为识别标志,采用了倒转的瑞士联邦国旗的颜色。1876年,土耳其与俄罗斯战争时,土耳其通知瑞士政府,红十字标志冒犯了该国穆斯林军队的信仰,因此,该国即改采用红新月标志。
这种单方面改变日内瓦公约条款的做法,是对红十字运动统一性的破坏。由于战争正在进行,考虑到救护伤兵的紧迫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出暂时接受红新月标志,战争结束后,这个标志随终止使用。
可是,这样一来不少穆斯林国家公开表明支持土耳其,应该把“红新月”标志作为伊斯兰国家使用的标志。1929年召开的国际外交会议采取了妥协的做法,红新月从此与红十字在国际上取得了同等资格。
最近,为了“照顾”对“红十字”和“红新月”长期怀有抵触情绪的以色列人,《日内瓦公约》的192个缔约国在会议上通过了增加新的红水晶标志的附加协议书。伴随着“红水晶”标志的生效使用,以色列加入国际红十字运动指日可待,国际红十字运动正在走向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
2005年12月8日,在有192个成员国家参加的为期两天的国际会议上,《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公约关于采纳一个新增特殊标志的附加议定书》获得通过,“红水晶”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第三个标志被推广。这个新的标志被认为不具有任何民族、宗教或者文化的内涵,因此那些不愿使用现有十字标志的社会团体可以选择使用这个新的标志。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日内瓦公约》的192个缔约国代表在5日至6日的会议上通过了增加这一新的“红水晶”标志的附加议定书。该标志为钻石形状的红水晶,白底。
另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网站消息,选择这个设计是因为它不含有任何政治、宗教、文化或其它内涵。它将在各方面具有与现有红十字与红新月标志同样的作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相信新增标志将有助于强化其人道使命。
据悉,“十字”是基督教的标志,“星月”是伊斯兰教标志,而犹太教的标志即为“大卫盾”。“红大卫盾”为以色列全国性医疗组织标志。50多年来,以色列医疗组织由于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为加入国际医疗组织而失去自己的传统标志,因此一直没有被接纳为国际红十字会运动成员。
对于使用现有标志存在问题而又等待承认的国家红十字会,新增标识可以使它们加入到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中成为正式会员,从而使该运动真正具有普遍性。国家红十字会如果有此愿望,并与政府达成共识,就可以在新增标志中合并使用现有标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