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如何治疗(大肠杆菌的作用是什么)
一、大肠杆菌的作用是什么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二、大肠杆菌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
作用
大肠杆菌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多数不但不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反而可以抑制肠道致病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繁殖,同时还能帮助合成维生素K2,与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能引起腹泻、出血性大肠炎等症状,被统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常分为5类: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2、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患者多数无明显腹痛,每天排十几次水样便;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患者发热、腹痛、腹泻,粪便中有黏液和血;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者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肠集聚性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扩展资料
大肠杆菌中毒是典型的“病从口入”。生的或未煮熟的肉制品和乳制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风险最高的食物。果蔬在种植或处理过程中可能被粪便污染,生吃也容易导致感染。
另外,使用受污染的水,以及食物制备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也是导致感染的原因。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较低者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虽然多数患者短期可康复,但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危害不可小觑。
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的主要致病菌株O157:H7有很强的耐酸性,可以抵抗胃酸的消化作用,人吃下去很容易中毒。它不仅可产生志贺毒素(引起痢疾症状),还能附着在肠道壁上,造成肠道黏膜损伤,使人患出血性腹泻和以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性尿毒症。数据显示,10%的这类大肠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死率为3%~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肠杆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肠杆菌为何老惹事
三、大肠杆菌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最好有配图
大肠杆菌结构简单,有细胞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
1、细胞壁
位于大肠杆菌的最外层分为两层,即外膜和肽聚糖层。
外膜是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占细胞壁于重的80%,位于肽聚糖层的外侧,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脂多糖组成。大肠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链、短肽和肽桥三部分组成。由脂蛋白将外膜和肽聚糖层连接起来,从而使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2、细胞膜
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其它生物细胞膜的结构相似。但其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且种类多。其细胞膜具选择透性,从而可控制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是原核生物能量转化的场所,并能通过它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并可传递信息,参与细胞壁的合成等。
3、细胞质
细胞质是细菌的内环境,是蛋白质、各种酶类和核酸生物合成的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后进行物质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场所。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含有糖原颗粒、核糖体和质粒等结构。
4、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质中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呈椭圆球形,体积为13.5nm×20nm×40um。由65%的核糖核酸和35%的蛋白质组成。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分散在细胞质中,完整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30S和50S两个大小不同的亚基组成。
5、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除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之外,还有一种闭合环状的双链DNA遗传因子,即质粒。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特性,不同质粒的基因及质粒和染色体基因均可发生基因重组,质粒可通过细菌的接合而转移,也可随细胞的分裂而传递或丢失。大肠杆菌中已发现的质粒有F因子、R因子和Col因子等。
6、拟核
大肠杆菌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的形态,结构简单,称为拟核,也称细菌染色体。拟核具有高度紧密的结构,由RNA、蛋白质和超螺旋环状DNA组成。
大肠杆菌的全部基因都包含在这条DNA上。通过研究大肠杆菌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可揭示其它生物的遗传现象和规律。
扩展资料:
理化特性
大肠杆菌是短杆菌,两端呈钝圆形,革兰阴性。
有时因环境不同,个别菌体出现近似球杆状或长丝状;大肠杆菌多是单一或两个存在,但不会排列呈长链形状;大多数的大肠杆菌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结构,但是不能形成芽孢;多数大肠杆菌菌株生长有菌毛,其中一些菌毛是针对宿主及其他的一些组织或细胞具有黏附作用的宿主特异性菌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肠杆菌
四、大肠杆菌对人体具有哪些益处
大肠内的细菌,大都来自空气和食物。这些细菌由口腔入胃,最后到达大肠,由于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对它们的生长繁殖极为适宜,故它们在大肠内长期“居住”下来。
在这些细菌中,多数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对人体的健康来说,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故称为机会致病菌。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它就会乘虚而入,临床上有不少疾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如尿路感染、胆道感染及大肠杆菌败血症等。
然而,大肠杆菌在大肠内,一般情况下,不但不会致病,而且对人体健康有利。其一,它能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使碳水化物和脂肪发酵,把蛋白质分解,这样,一些对人体有用的成分可通过肠道进一步吸收,一些有害物质可随大便排出体外;
其二,大肠杆菌还可利用肠道内一些简单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由肠道吸收后,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临床上,有些病人,由于滥用药物,特别是大量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内的细菌受到抑制,影响了维生素B和维生素K的合成。维生素K能加速凝血过程,有止血功能,如果缺乏,可导致凝血延缓而造成出血。
此外,在大肠内还生存着一些真菌,正常情况下,受大肠杆菌制约而不致病,当大肠杆菌受到抑制时,肠道内菌群失调,就可能引起一些真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