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专业提供药品招商、药品代理、医药招商、保健品招商、医疗器械招商、医药原料供求的网络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保健

肿瘤性的息肉是什么样子的(肿瘤息肉是啥意思)

时间:2023-11-16作者:fangzhe8666分类:医疗保健浏览:76评论:0

一、肠息肉要不要紧呢它定会成癌吗

我们知道癌症都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很多癌症是因为恶化产生的。肠息肉是常见的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结肠、直肠等部位。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肠息肉本身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一些青壮年常见这种病症,本身不是很严重。

但很多人担心肠息肉会变成肠癌,那他会变吗?

肠息肉的细胞分化良好且速度缓慢,按理说是不会转移的,所以变成肿瘤的几率不大。但由于肠息肉多是单个的,少数但在多个部位发生,很容易被忽视。而且肠息肉的质地很脆,当大便经过肠管时很容易将息肉擦破出血,导致溃烂。一些形态上无蒂、宽基的息肉容易转变为恶性肿瘤。所以,息肉还是有转变为癌症的危险的。

早期治疗息肉是预防肠癌的最好的方法。经肠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切除后还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观察肠息肉是否复发。

那我们怎么预防肠息肉呢?

息肉的产生与人后天的情绪、饮食、炎症、感染或免疫力的下降有关。最常见的引发息肉的原因是一些因素的刺激。比如饮食偏好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是精神因素影响,精神紧张或是压力过大。而且酸化的液体环境会造成正常细胞突变,常吃碱性食物就可以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我们要限制自己不要吃太辣的食物,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疲劳。过热、过冷或变质的食物也尽量不要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如果可以做到不吸烟,5年后,世界上的癌症将会减少三分之一。

加强体育锻炼,多在阳光下运动,可以将体内的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这样可以避免形成酸性体质,有利于预防肠息肉的产生。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肠息肉。对待肠息肉,有人十分担心,怕息肉会发生癌变;而有人压根就不放在心上,反正也没有不舒服的症状。那么,息肉究竟是什么?会不会癌变?要不要切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何为肠道息肉?

简单来讲,就是肠道上长了肉疙瘩,医学上把没有确定病理性质、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叫做息肉。肠息肉最长的症状是便血,通常血量不多,附着在粪便表面,不于粪便相混合。另外,有些患者还会有便秘、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

之所以会长肠息肉,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遗传、年龄等不可控因素,低纤维素、高脂肪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抽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慢性炎症刺激,等等。

肠息肉会癌变吗?

准确来说,是否会发生癌变,关键看肠息肉的类型。我们可以把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也叫新生物性息肉)。一般来说,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容易发生癌变。据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到癌症大约需要5-10年的时间。而且,息肉体积越大、数量越多,约容易癌变。

所以,对于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切除,以防其癌变;对于大部分的非肿瘤性息肉,也要尽早切除,因为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甚至会导致肠梗阻。

如何预防肠息肉复发?

须知道,切除肠息肉并意味着万事大吉。如果不去除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还可能会复发,还且复发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何预防肠息肉复发呢?前面我们一定说了肠息肉的发病原因,遗传和年龄是不可人为干预的,患者主要从饮食和生活方式上进行干预。

改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当吃些粗粮。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食物。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饮食少油腻,多吃果蔬和粗粮。另外,还要戒烟戒酒,保持大便畅通,增加运动,促进胃肠蠕动,保持作息规律。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肠息肉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绝大多数大肠癌最早的时候真的只是一块不起眼的息肉,也不会引起什么不适。

息肉是一种瘤状的组织增生,可分为很多种,有的是良性息肉,不会发展成癌;有的则是癌前息肉,可发展成恶性肿瘤。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约25%的男性、15%的女性存在癌前息肉。

从癌前息肉,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症,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有家族史的人可能发展得更快些。

为尽早发现癌前息肉、及时干预,建议中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做肠镜检查。如出现便血、间歇性便秘或腹泻、大便性状改变、体重大幅减轻等症状,更要及时就医,排查大肠癌。

近年来,美国在防治大肠癌方面成果显著,发病率呈大幅下降趋势,这归因于肠镜筛查率的提高。2000~2010年,美国50~75岁人群中,肠镜筛查率从19%上升到55%,同期,大肠癌发病率下降了30%。(答者:健康行者,欢迎关注)

肠息肉非常容易转变成癌,这是世界公认的,没什么好解释的,但是我们如何提早发现作出预防呢?

1、当我们发现大便习惯改变,每天由原来的1-2次突然变成4-6次,甚至更多,总有下坠感,又拉不出很多这时候需要注意息肉是否找到了你

2、坐立不安,总想大便,大便带粘液(类似鼻涕状),应该立即去医院,这种问题多数因为息肉或肠炎造成,另外还需要肠道溃疡,溃疡也是主要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急性肠炎如不及时治疗转变为慢性肠炎更加难以治疗而且反复发作,让人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3、大便带血,成暗红色并裹在大便中,需注意肠道出血或胃出血,造成出血原因主要有胃癌、肠癌、溃疡、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必须及时处理

4、判断息肉或肠炎主要手段目前是通过肠镜经查即可立即发现,如果息肉发展的不多而且不严重,在做肠镜的时候医生就可以直接切除,将隐患提早消灭

5、生活中尽量不吃烧烤食物以及腌制食物,减少高热高脂肪的摄入,少吃油炸食物,戒烟戒酒,多吃粗粮蔬菜,多吃粗纤维蔬菜,将肠道多余废物通过摩擦排泄出来,老玉米就是不错的选择。

研究发现如果息肉继续生长会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据统计,有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进展很快。

如今,很多人都习惯于把粗粮从膳食摄入名单上勾去。“去粗”的直接后果就是脂肪、蛋白摄入超标。粗纤维摄入不足的另一个结果则是便秘。大便就是人体的“垃圾”,如果不能每天清除,较长时间累积在肠道的话,粪便内的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对肠黏膜造成伤害,从而导致“自身中毒”乃至诱发癌变。

对此,日常生活中应多食富含粗纤维素的食物如芦笋、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这些绿叶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另外还需多吃含淀粉类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含钾丰富,可维持肠道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也有利于大便的畅通,从而起到防治结肠癌的作用。像大米、玉米、小麦,土豆、山药、地瓜,香蕉、火龙果,全麦面包、燕麦片、玉米粥、大枣粥,这些都是含淀粉较多的食品。但是像炸薯条、炸薯片、含人造黄油高的小吃,大家千万要少吃。

另外,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大肠癌家族史或曾经长过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加工肉制品、低纤维饮食;年龄大于50岁的人)需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做过肠镜,什么时候该复查了。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肛门指检。若有阳性结果再做一次肠镜,若没有阳性发现,则5年复查一次肠镜即可。

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会变成癌症吗?

当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相应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体检,而体检结果中“肠息肉”这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它到底跟癌症沾不沾边呢?

专家解释,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赘生物,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种,而 95%以上的肠癌都来自于腺瘤性息肉。

因此,肠息肉到底和癌症沾不沾边,这需要明确肠息肉的类型,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发展成为癌症。

很多肠息肉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多数患者都是在肠镜检查时发现。

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或便秘、腹痛、便中带血或粘液便等,因此不被重视。

但长期不治疗的肠息肉,病情很可能进一步进展,直至出现严重症状,这时患者去医院检查,往往情况会很不好。

因此,建议有大便改变的患者一定要去做详细的结肠镜检查,而体检查出有肠息肉但没有症状,也要定期进行复查。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好,酗酒、抽烟、经常吃油腻性食物甚至服用减肥药物的人群,以及长期便秘、腹泻者、直系亲属中有直肠癌发病者等,这些人群是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因此,预防直肠癌的发生,专家提醒公众要选择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重视定期体检,特别是直肠癌高危人群。

另外,检查出患有直肠息肉者,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要到医院复查,以观察其是否进一步发展,以便早作处理。

(网络图,仅供参考)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佘小林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是一类从肠黏膜突出到肠腔内隆起状病变的统称。肠息肉容易癌变,应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癌变。可分为以下4类:

1.腺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2.炎性息肉:黏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

3.z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化学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多发性腺瘤数目多于100颗称之为腺瘤病。

肿瘤性的息肉是什么样子的(肿瘤息肉是啥意思)

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有蒂或无蒂。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多因并发肠套叠才引起注意或在手术中才发现。结直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成人大多为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半数可发生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儿童息肉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以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见,有时可脱出肛门外。

肠息肉多无早期症状,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具体表现有:

1.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2.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不同,位置较高者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者粪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为鲜血或血块。

3.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4.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病等的症状,炎性息肉是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

只要早期发现肠息肉,应该及时治疗,预防癌变。具体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有蒂者内镜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直径 2cm的广基腺瘤性息肉或有癌变多采用腹腔镜下或开腹肠段切除。中下段直肠的息肉,可经肛或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要求切缘距腺瘤1cm以上。

虽然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现实医疗场景下,不是所有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所以没有必要一听到体检检查出了肠息肉就很恐慌,明确息肉性质后做针对性的干预处理就行了。

肠息肉广义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按性质分主要有三大类: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直肠和结肠的息肉,小肠较为少见。目前的研究表明增生性息肉没有明显癌变的可能,可以不用十分担心,间隔一定的时间去医院复查即可。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消失后绝大多数也会随之消失,所以也不用太担心,针对性的处理炎症就好了。

最后这种腺瘤性息肉就是会发生癌变的息肉类型。为了阻止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手术切除。但是外科手术即使是微创的,对身体也还是会有损伤。临床上也并不是一发现有腺瘤样息肉,大夫就建议患者手术切除。多数是先做病理镜检,确定性质再做打算。如果是良性的,多数建议注意饮食生活习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不用手术处理。如果病理确定是癌变几率较高的腺瘤或者就定性为恶性的,这样的才会建议直接进行外科手术切除。

针对日益高发的大肠癌,预防的最好办法还是注意饮食生活习惯,尽量少吃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处理。虽然预防办法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营养,但是这确实就是最行之有效办法。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肠息肉通俗来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实质上是肠粘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之前,称之为肠息肉。一般来讲大部分肠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但是有一小部分肠息肉有癌变的倾向。

它的大小形状不一,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当然也可以大至像核桃一样,从形状上来讲又分为蒂息肉、亚蒂息肉和广基息肉。

引起肠息肉的原因也有很多,第一跟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发生率也增加。第二跟遗传因素有关,受遗传影响,分为遗传性息肉病和幼年性息肉病。第三跟感染有关,因为反复的肠道感染,反复的刺激肠道粘膜会引起息肉的成长。第四跟生活习惯有关,平时多吃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食物,如蔬菜、水果,发生息肉的概率就越少,相反息肉的增长率越高,跟吸烟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男性患息肉的概率比女性要高。

但是咱们平时最常见的息肉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两种,炎性息肉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这一类型一般是不会发生癌变的。对于腺瘤性息肉,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是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期存在于肠腔内可能会出现癌变,但是发生癌变也是需要条件的,直径越大癌变的概率就越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大家也千万别紧张,因为随着现在肠镜的检查治疗手段越来越完善。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患癌的风险基本不存在的。

首先申明肠息肉,并不是肠癌。但是肠息肉有可能通过基因病变转移成大肠癌。这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最关键就是看你能否控制住癌细胞病变了。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哪?任何一件事物都会有两种发展走向,一个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决定病情的发展方向,那就看你是从那一方面着手了。如果有肠息肉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中的饮食调养,就可能得以康复,如果有了肠息肉了,还是没有在各方面得到高度的重示,那就有可能发展成大肠癌了。

二、什么是肠腺瘤性息肉

什么是肠腺瘤性息?

腺瘤性息肉是息肉病的一种,息肉在消化系统常见于结肠和直肠。不论是直肠息肉,还是结肠息肉,在临床上根据病理分型,一般分为四种:第一类,炎性息肉;第二类,腺瘤性息肉;第三类,绒毛膜性息肉;第四类,绒毛膜腺瘤混合性息肉。这几种息肉在临床上很难鉴别,单纯从临床症状上无法作出鉴别,在结肠镜下通过肉眼也很难鉴别是哪一种息肉。所说的腺瘤性息肉的诊断都是依靠病理进行诊断,也就是结肠镜,把息肉切下来以后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检验,由病理科通过显微镜可以确定是炎性、腺瘤性、绒毛膜的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比较高,绒毛膜性息肉恶变率也比较高,就是很容易变成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所以一旦发现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要彻底的切除。

三、直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首先,你可以了解一下你父亲的这个疾病:

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组以结直肠多发腺瘤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其全球发病率为出生婴儿的1/7000~1/10000,属于遗传性大肠癌的一种,约占大肠癌的1%,该病患者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才出现,仅少数在幼儿时期就开始生长,婴儿时期无息肉生长,故不属于先天性疾病。

过去,此病常常被称为结肠息肉病(Multiple polyposis of the colon)、遗传性结肠息肉病(hereditary polyposis coli)、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familial multiple polyposis)、结肠家族性息肉病(familial polyposis of the colon FPC)、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现在考虑到此病有遗传性家族史、腺瘤并不局限在结肠、此病常表现为一组疾病群,故多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一般认为到40岁时或到了家系中最大患病年龄加上10岁的年龄时,未出现腺瘤者,即使有家族史,也不会再出现腺瘤。该病不存在地区和种族差异性,平均腺瘤发生年龄约为16岁,发生大肠癌年龄约为40岁。

此病诊断方法主要有:

1.直肠指检:由于FAP的息肉在直肠表现最多,故单纯的直肠指检可以为下一步的检查提供初步的诊断。

2.电子肠镜和钡灌肠:可以了解病变的范围,并能取到活检,明确肿瘤性质。

3.纤维胃镜和十二指肠镜检查:可以了解胃和十二指肠是否存在息肉。

4.眼底镜检查:由于FAP多并存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有高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故眼底镜检查可列为家系中尚未出现大肠内腺瘤成员的筛查或诊断手段。

5. X线、CT或MRI:可以了解骨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结肠外表现。

6.外周血APC基因检测:可作为基因诊断的手段。

临床表现

本病最突出的临床特点为多发性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上可以将其分为三期:临床前期、腺瘤期和癌肿期。临床前期指出现腺瘤之前的时期;当出现腺瘤时,进入腺瘤期的隐匿期,中位年龄为16.5岁,当出现肠道症状时进入腺瘤期的有症状期,中位年龄为29岁;癌肿期是指从诊断大肠癌到死亡的阶段,发生大肠癌的中位年龄为36至40岁。

该病常见症状包括:

1.腹痛:为腹部隐痛,个别患者由于息肉较大,出现肠套叠时,患者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有的肠套叠可以自行复位,症状缓解,但套叠可以反复出现。

2.腹泻或便频、便稀:腹泻为黏液性,其特征为清晨起床后排出大量无臭味的黏液,严重者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随着息肉增大、增多,症状加重,排便时或可见息肉脱出肛门口。

3.便血:较为常见,常呈黏液血便,此时息肉往往已经恶变,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有下坠感,常误诊为内痔或慢性结肠炎。

4.消瘦、贫血、乏力:提示息肉可能已经癌变。

该病的气钡双重造影可以看到肠管有密集的小充盈缺损,边缘似花瓣状,钡排空后可见杂乱的蜂窝状改变,正常黏膜皱襞消失,肠管僵直,但肠腔多无狭窄。电子肠镜见大肠息肉多为黄豆大小,呈半球形或广基底,息肉密集分布的肠管难以看到正常黏膜,在小息肉之间常可见散在的大于1cm的短蒂或宽基底蒂息肉存在,呈分叶状或绒毛状,多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小息肉多无充血、水肿。

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对确诊的患者一般提倡早期根治/预防性手术治疗。

有报道表明基因与表型相关,故不同APC基因突变的位置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这给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25岁之前或诊断时接受外科预防性手术被认为可以减少腺瘤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不同外科处理(全结肠切除对全结直肠切除)的选择主要依赖于直肠息肉的严重程度。当直肠息肉相对少量时,是否接受全结直肠切除就存在争论,如果APC突变在1309密码子,预示着这基因类型与严重结直肠表型相关,并有发生癌症的高危因素,此时应接受全结直肠切除。

肿瘤易感性基因的携带者经常生活于一种心理上的不稳定状态,因此,解除患者的对癌症的焦虑通常被引用为预防性手术的原因。对于带有高度肿瘤发生风险的基因突变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是唯一有效降低肿瘤发生和减轻患者肿瘤相关焦虑的方法。FAP的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础是预防性手术切除。在患者年龄较轻时即可用软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来指导手术介入的时机。APC基因携带者中的结直肠癌通常不出现在婴儿期及青春早期。带有已知APC基因突变的患者、FAP患者或已知APC基因突变患者的一级亲属,在10-12岁开始接受软性的乙状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结肠息肉或有已知的APC基因突变,必须继续随访并每年行结肠镜检一次。通常,到患者十几岁后期或二十几岁早期,会有弥漫性的息肉病而无法进行完全的结肠镜评价。因此,一旦息肉太多而无法安全的处理则建议手术治疗。

根据你父亲的结肠镜结果,暂时只是直肠有问题:“直肠:距肛缘约6cm可见1个约2.9cm×3.5cm大小息肉,呈亚蒂,绒毛状,表面颗粒,暗红色,质脆,易出血;距肛缘约2cm可见一个约2.2 cm×2.0cm大小息肉,绒毛状,表面颗粒,暗红色,质脆,易出血。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分别取活检4快。”但不排除结肠部分也有出现病变的危险,你父亲目前的病属于“直肠多发性绒毛状管状腺瘤”。

“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属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一种,其恶变较高。传统治疗以经肛门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但手术后易复发、转移,因此建议采用除手术及放化疗外结合中药综合治疗,从根本上控制肿瘤的生长。

目前,根据你所提供的肠镜资料,病变部位还较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必须找比较著名的专业的肛肠科医生!!这点非常重要!!此病不能拖延时间,必须尽快解决问题,请你留下关于你父亲病情详细的资料,以便我跟踪此病例,另外,病理结果很重要!!

四、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adenomatous polyp

又称“息肉状腺瘤”。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见于胃肠黏膜,更多在结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结肠黏膜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状腺瘤,数目可多达数百、数千,使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布满息肉,易发生恶性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如何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的主要原则就是切除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大肠黏膜,因此,相应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大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这种手术方法就是要切除从距离回盲瓣约10cm左右的回肠到齿状线之间的肠管组织,同时在右下腹做一个回肠人工肛门。但该手术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目前这种手术方法很少采用;

(2)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该手术方式切除的肠道组织范围同上,但不同的是要将回肠与直肠重新吻合起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从而保留患者的肛门,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

(3)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这是近20年来越来越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肠道组织切除范围同上,同时利用回肠组织制作一个储袋然后再与齿状线进行吻合,从而改善术后排便次数多的问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