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脉循环动画(什么是任脉)
一、任脉的解释
任脉的解释
亦作“任脉”。人体经脉名。为奇经八脉之一。《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注:“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宋俞琰《席上腐谈》卷上:“丹书云:奇经八脉,惟任、督二脉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此为机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见“任脉”。
词语分解
任的解释任è相信,信赖:信任。使用,给予职务:任命。任人唯贤。负担,担当:担任。任课。职务:就任。到任。任重道远。由着,听凭:任凭。任性。任意。任从。任随。听任。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不论,无论:脉的解释脉à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脉络。脉理。动脉的跳动:脉搏。切脉(中医指诊脉)。脉口(中医切脉的部位)。脉息。脉象(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脉门(手腕部可以看到的桡动脉跳动的部分)。诊脉。像血
二、任脉督脉的循行路线是什么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脉中医功用: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扩展资料:
督脉循行路线: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任脉循行路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督脉循行路线
三、什么是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循行路线是起于胞中(小腹部位),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眼眶下。经过的主要穴位有曲骨、中极、脐中、鸠尾、膻中等。它之所以叫任脉,有“担任、受任”之意,叉与“妊”意义相通,说明它不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而且与女子妊娠也很有关系。
四、任脉经有哪些穴位
(一)主治病症
任脉经共有24个腧穴(图8-99),主要治疗疝气、带下、腹中痞块等病症。
(二)腧穴歌诀
任脉廿四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针,石门气海阴交穴,神阙一寸上水分,下脘建里中上脘,巨阙鸠尾步中庭,膻中玉堂连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逢,廉泉承浆任脉终。
图8-99任脉腧穴
(三)腧穴
1.会阴
[取法]截石位,在肛门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中点(图8-99)。
[主治]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2.曲骨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0)。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阴囊湿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应在排尿后针刺,以免损伤膀胱;孕妇慎用。可灸。
3.中极(膀胱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关元(小肠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痨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孕妇慎用,可灸。
5.石门(三焦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2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6.气海(育之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中风脱证、虚痨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7.阴交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水肿、泄泻;疝气、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8.神阙
[取法]仰卧,于脐窝中点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刺灸法]禁刺,可灸。
9.水分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痛、泄泻、反胃呕吐。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0.下脘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1.建里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3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2.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咳喘多痰;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3.上脘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5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4.巨阙(心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胸痛、心悸;呕吐、吞酸;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5.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7寸,剑突下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胸痛、腹胀;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图8-100
16.中庭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当膻中穴下1.6寸,胸骨体下缘处取之(图8-101)。
[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7.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即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凹陷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嗝。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8.玉堂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9.紫宫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0.华盖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璇玑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当胸骨柄中点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101
22.天突
[取法]在胸骨上窝正中,当璇玑上1寸,正坐仰头取之(图8-102)。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瘿气、梅核气、噎嗝。
[刺灸法]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可灸。
23.廉泉
[取法]正坐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下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2)。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吞咽困难。
[刺灸法]向舌根斜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24.承浆
[取法]正坐仰靠,于颏唇沟正中的凹陷处取之(图8-102)。
[主治]口、齿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图8-102